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6日訊(記者 李焱、李方、鄧浩)“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強了企業、社會和百姓的信心,這比黃金還重要。”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對記者說。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有哪些亮點令代表委員們印象深刻,代表委員們又有哪些感想?采訪中,來自企業界的八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向記者袒露了心聲。
為企業家強信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對此,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表示,作為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的創始人,他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對于民企發展的關心與支持。這一次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讓他備受鼓舞。他認為,隨著更多利好政策的出臺,民營企業將更好地發揮經濟創新主體作用,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過去,民營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五六七八九”的作用。當下及未來,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民營企業要爭氣,調動智慧和熱情,充分激發活力,發揮更大的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這是非常明確的發展目標,也給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企業家們增強了信心。
為產業鏈增韌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賈少謙表示,“技術創新是提升產業鏈韌性的根本,唯有練好‘內功’才能走得更遠。”他認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鏈主企業要勇于“挑大梁”發揮頭雁效應,帶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贏。“我們常講,企業做大了要有‘公責’,也就是民族精神,技術研發需要一種較高的戰略境界。”
針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建議,在已有的國家科創中心基礎之上,繼續布局完善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系統探索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深入破解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目標。
那么,如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云事業部總裁曹鵬建議,漸進式推進國產化“真替真用”,同時推動全鏈條協同創新和整體升級。他認為,漸進式替代首先可以保證國產化的安全可控,避免單點的國產化選型風險;其次,可以提供真實的產業場景,幫助打磨國產化的軟硬件,促進國產化體系不斷升級迭代;另外,還可以節省經濟成本,用小成本投入嘗試國產化替代,避免錯誤方案導致業務停頓產生損失。
為數字中國繪藍圖
姚勁波代表對記者表示,數字經濟是新興技術和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談到數字經濟,周鴻祎委員認為,中國既要攻關核心“硬科技”,也要加速“數實融合”,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實體經濟各領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改造,提升生產力。“我們科技企業更要響應國家號召,特別是要利用自己在技術方面的優勢推進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以數字化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到數字化‘一個都不能少’。”
“數字化轉型已不是企業的‘選修課’,而是關乎企業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修課’。”曹鵬委員認為,政府工作報告謀劃了數字中國的發展藍圖,目標明、舉措實。
為人工智能創未來
近期火爆的ChatGPT,把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人工智能領域。對此,周鴻祎委員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時提到“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確,我國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已經取得新突破,面對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巨大躍升,我國理應迎頭趕上。他建議,通過建立大型科技企業+重點科研機構的產研協同創新模式,設立多個國家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長期開源項目,以此打造中國的“微軟+Open AI”組合引領大模型技術攻關,形成開源眾包的開放創新生態。
“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和比較優勢,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源頭技術創新,要把創新發展進步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不能在別人的院子里建大樓。”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建議,從技術研發、行業應用、國產替代、算力平臺、數據資源、職業變遷及投資機制等七個方面進行全局規劃和系統推進,構建以領軍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整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長期系統性地推進我國認知智能大模型技術研發,加速并追趕國際前沿水平,持續推進我國認知智能大模型的技術研發和升級。“中國的認知智能大模型,只有在國產技術底座上演進,才能有自主可控的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