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財政收入已超20萬億元、支出近24萬億元——今年前11個月的全國財政收支數據顯示,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較好,有力保障了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我國財政實力更加雄厚。適應經濟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財政積極履行職能,分好用好“蛋糕”,宏觀調控不斷完善,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財政“蛋糕”日益做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全國財政收入從2013年的約12.9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約20.4萬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1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穩步推進、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做大財政“蛋糕”的重要支撐。
“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20萬億元,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何代欣說。受疫情反復、國際形勢變化等超預期因素影響,去年財政收入增幅一度回落。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經濟恢復回穩,全年相關稅種實現不同程度增長。
今年前11個月,全國財政收入達200131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稅收收入168420億元,同比增長10.2%。總的看,財政收入保持恢復性增長,與今年以來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的態勢相適應。
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0年來,全國財政支出從2013年的約14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約26.1萬億元。財政保障更加精準有效,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加強基本民生保障,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央財政“真金白銀”加大對地方財力支持,通過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達10.06萬億元,規模創下近年新高。
財政支出進度合理加快,重點支出保障有力。今年前11個月,全國財政支出238462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長5.7%、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長4.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同比增長9%、農林水支出同比增長5.8%。
10年來,財政宏觀調控不斷完善:連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針對性;保持必要財政支出強度,較好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稅收收入占我國GDP比重從2018年的17%左右已下降至2022年的13.8%;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
“雄厚的財政實力、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復雜變局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和重要抓手。”何代欣說。
今年以來,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為經濟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聚焦經營主體,減負擔、穩預期;聚焦擴大內需,穩投資、促消費;聚焦創新引領,強動能、優結構;聚焦民生保障,兜底線、增福祉。中央財政還在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有力支持災后恢復重建,補齊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的短板,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將適度加大財政支出規模,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同時,更加注重激勵地方高質量發展,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此外,提質增效,將推進財政管理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同時加強財政與貨幣、就業、產業等政策協同聯動,著力提升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效果。
展望未來,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大勢不變,將為財政收支運行提供重要支撐。運行平穩、可持續的財政,也將護航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記者:申鋮
制圖:胡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