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第4期《山西文學》刊發的山西原副省長張平文章《沉默大佛與無言口碑》引發文保圈關注。在這篇文章中,張平回顧了云岡石窟的保護與開發過程,還披露了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時任大同市長耿彥波在“云岡風波”中的往事。
4月23日,澎湃新聞刊文《山西原副省長披露云岡風波細節:單霽翔連夜趕來調查,耿彥波凌晨四點等候》介紹了張平上述文章以及“云岡風波”的前因后果。報道發布之后,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眾多討論中,時任大同市長耿彥波在華嚴寺周邊整治后撰文的一塊《警示碑》引起關注。
網友提供的照片顯示,該警示碑由大同市政府立于2009年,時任大同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彥波撰文。
碑文主要內容為:華嚴寺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筑群,乃錯誤理念指導下之錯誤作品。其錯誤有三:其一,未經國家文物局審批,擅自開工修建,乃嚴重違法之亂為;其二,未經專家論證,缺乏歷史考古依據,乃違背科學之蠻干;其三,建筑體量、密度過大、過高,對國保單位形成干預影響,乃錯誤理念之惡果。鑒于其投資浩大,影響惡劣,故暫為保留,立此反面教材,引為借鑒,警示后人,以免謬種流傳,重蹈覆轍。特勒石銘記,明恥彰過,痛記敬訓,昭示來者。
網友拍攝的大同華嚴寺景區內,耿彥波撰文的警示碑。
公開資料顯示,華嚴寺位于大同古城內西南隅,始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余座單體建筑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該寺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筑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耿彥波2008年上任大同市長后,除了對云岡石窟啟動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之外,也對大同古城內的華嚴寺等古建筑啟動了綜治工程。在國家文物局緊急叫停云岡石窟綜治工程的同時,也對大同華嚴寺、善化寺等文保單位周圍的綜治進行了叫停。
據太原市政府網站介紹,2008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在古城修復和保護中,對華嚴寺進行全面維修和周邊整治,將上、下寺合為一寺,2010年9月成立大同市華嚴寺文物管理所,專職負責文物保護和景區開發。同時市政府在華嚴寺外圍拆除大量與寺院環境不協調的民居,依據寺內金碑記載,在原址上依次復建了山門、鐘樓、鼓樓、藥師殿、彌陀殿、七間殿、文殊閣、普賢閣、藏經樓、華嚴寶塔等建筑,恢復了明代以前的規模宏制,使千年古寺重新綻放昔日的輝煌。
上述引起網友關注的警示碑目前位于大同市華嚴寺景區內。根據大同市委主辦的刊物《今日大同》官方微信公眾號介紹,該碑具體位置在“海會殿遺址的背后、普光明殿的東南草坪上”。
《環球人物》雜志2012年曾刊文《大同市長的爭議人生》介紹,1982年,大同成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兩漢名郡、北魏京華、明清重鎮,大同的歷史輝煌綿延不絕,迄今已超過2300年。現今,大同還保留著大量珍貴的文化記憶,云岡石窟、華嚴寺、城墻等是其主要代表。
與歷史記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大同城內城墻殘破不堪,違法建筑建在城墻之上,國保文物單位陷于違建之中,古城的小巷也是臟亂差。當地人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污水基本靠蒸發,垃圾基本靠風刮;游商基本沒人抓,市容基本無人夸。“2008年2月,我剛到大同的第一天,就去三道營房附近轉悠,我記得很清楚,街道到處都是垃圾,污水結成了冰,冰的顏色都發黃。”耿彥波說。
進行實地調研后的耿彥波很快有了工作方向:恢復大同古城面貌,修復周長7.2公里的古城墻,把大同建設成“一軸兩城、雙城并美”的城市新格局。為了保持古城風格,他堅持“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
2008年5月,大同啟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市政府發布通告,古城保護范圍內的在建工程一律停建,一些在古城墻原址上修建的房地產也被拆除。此時,耿彥波上任才剛滿3個月。緊接著,他向街面上多年拆不掉的違建房開了刀。一般人都明白:能將住宅私改成門面,違章建筑壓著馬路紅線的,都不是等閑之輩。很多干部暗示耿彥波,這些違法建筑不能拆。耿彥波卻說:“誰的也不行,非拆不可。我對事不對人,它違法我才拆,其他的我不知道。”違建、臨建房應聲而倒,一名基層官員稱,耿彥波這是犯了官場大忌。
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耿彥波曾坦言: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受不得苦,受不得委屈,怎么能做成事。我問過自己,是不是作秀?是不是想當英雄?沒有。外面的人都覺得我非常激烈,充滿了火藥味,我都被妖魔化了。其實,我內心一直都比較平靜,就像修復古城,修復華嚴寺,我不覺得這是什么壯舉,也不覺得該引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