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作為活的文物,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中國園林歷史、植物進化與變異、樹木氣象學、樹木生態(tài)學等,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11月19日,央視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欄目以《山西晉祠博物館集中搶救保護在冊的122株古樹》為題,報道晉祠博物館多措并舉保護古樹名木。
報道介紹,晉祠博物館在冊的122株古樹中,千年古樹就有29株,古樹種類多達14種。受各類自然災害影響,這些古樹大枝都有不同程度受損,出現干枝、死枝,甚至整株瀕危的現象。
晉祠博物館館長郭保平說:“我們長年對這122棵古樹進行日常保養(yǎng),近期則集中力量對42棵古樹做了樹體保護工程,還要對12棵古樹做根部復壯工程,一直持續(xù)到11月底。”
相比日常進行的病蟲害防治、枝葉修剪、輸送營養(yǎng)等保養(yǎng)外,這次集中開展的古樹搶救保護和復壯工作,主要針對的是根系生長活力下降的部分瀕危古樹。按照先衰弱、后一般的原則逐級進行。首先,對急需保護的瀕危古樹進行搶救,及時進行引根復壯、立地環(huán)境改良等工作;其次,對樹體腐爛、樹體容易發(fā)生倒伏、主枝容易發(fā)生劈裂的樹體進行保護,及時進行防腐固化、樹洞修補,增設枝干支撐或牽拉裝置。
晉祠博物館園林部主任白凱文介紹,前期通過無損技術檢測,也就是使用雷達探測裝置,對樹洞和根系進行掃描,根據掃描結果、土壤檢測等,制定了科學有效的古樹保護復壯方案。
據了解,這項工程將持續(xù)5年,每年集中進行一次立地改良和定向引根復壯,讓瀕危古樹逐漸復壯。
古樹的保護,也要講究內外兼修。內部根系逐步復壯,外觀也不能落后。工作人員還重點對嚴重腐爛、容易發(fā)生倒伏、出現空洞劈裂的樹干,采取防腐固化、修補樹洞、支撐加固、藝術美化等保護措施。晉祠博物館古樹保護技術人員李強面對一個經過處理的樹洞說,這是經專業(yè)美工師、雕刻師等好幾個工種制作出來的,起到美化作用,并且出現樹洞會導致蟲蛀、腐爛、樹皮脫落,如果不進行人為干預,這棵樹會腐爛得越來越多。
近年來,晉祠博物館不斷探索古樹保護有效措施,目前,古樹保護復壯率達到85%,下一步,晉祠將繼續(xù)引進科學先進的專業(yè)技術,更好地保護古樹。
如何科學有效地搶救瀕危古樹?古樹如何復壯?又有哪些難點?晉祠博物館古樹保護特聘專家熊德平介紹,通過檢測確定根系遠近之后,來確定溝從什么位置設立,根從哪里引出,對土壤進行取樣,看它缺什么,就給它補什么,這個溝叫復滲溝,里面的土壤全部換掉,最后回填,專門叫配方施肥。這個溝長度是2米、寬是80厘米、深是80厘米,目標是做完以后里面的根在5年內總長度是2萬米,新生根尖500萬個。這種定向引根技術,管子能埋多深,根就能長多深;能埋多遠,根就會長多遠。
此外,由于景區(qū)內原有地面多是覆蓋石磚的硬質地面,再加上常年前來參觀的游客反復踩踏,導致土壤板結。地面表層的通風性、透氣性和松軟程度會直接影響古樹根部的營養(yǎng)吸收。因此,工作人員還對古樹的立地環(huán)境進行了改良。白凱文介紹說:“我們現在對石磚進行拆除,更換工程渣土和墊層,對現有土壤與專業(yè)技術材料混合之后再埋下去,進行龍骨架架設,龍骨架上面鋪設木板,游客再到晉祠后,踩的是木地板,而不會直接踩到土壤,土壤下面空間是疏松狀態(tài),透氣透水性都比較好,根系的生長空間也比較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