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郭秀英是山東人,早年隨部隊換防來到陜西寶雞,今年已92歲高齡。
母親與父親年輕時
母親1949年1月入伍,是一名護士。母親說,她一直清晰記得自己第一次救治傷員的情景。在渡江戰役時,母親隨部隊來到南京周邊的一個小鎮上,臨時醫院建在當地的學校里。
有天晚上她們剛躺下,班長喊道:“傷員來了,快點接傷員!”
“當時黑燈瞎火的,我沖進病房用手一摸,傷員身上到處都是黏糊糊的,一摸一把血。我一開始給嚇壞了,從小到大沒見過這么多血。但一會我就冷靜下來,摸著黑給傷員進行了包扎。”母親回憶說。
母親的渡江勝利紀念章
在醫院里,經常有傷員疼得大喊,有些還因為傷情情緒不穩,對醫護人員發脾氣。母親一直耐心開解,悉心醫治。在她的心里,這些人都是英雄,他們為了人民的解放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流血負傷。當時,母親默默告訴自己,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救治和照顧好傷員。
母親在解放上海的戰斗中雙耳爆震性耳聾
1950年10月,母親所在部隊緊急出發,由南到北一路疾馳來到吉林省四平市。作為朝鮮戰場的后方醫院,部隊駐扎在這里,救治由朝鮮轉至國內的受傷人員。
母親的功勞證和喜報
一天,母親收治了一位輕度昏迷的傷病戰士。這名戰士對外界刺激有反應,但一直無法和醫護人員交流,無從得知他的部隊番號和姓名。
不久,戰士病情加重,陷入深度昏迷。由于醫療條件有限,僅過了兩天,這位戰士就犧牲了。母親和其他幾位戰友心痛不已。
“盡管當時不知道他的姓名、年齡、籍貫,可是我不會忘記,他們都是為了祖國和人民犧牲的烈士。”母親說。
母親近照
受父母親影響,全家3個兄弟姐妹中,有兩個都參軍入伍,小妹現在還是現役軍人。在戰火紛飛的年月,母親英勇地戰斗在醫療一線,于我而言,她就是我心中的英雄。但母親常說:“守護好傷員,是我的使命。比起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戰士來說,我的付出不算什么,不值一提!”(劉忠躍)
出品人:李學勇、李俊
監制:李礪寒、常愛玲、齊慧杰
策劃:王逸濤、張汨汨、黃慶華
統籌:王楠楠、孫豐曉、胡碧霞
協調:楊銀
記者:李杰
編校:高蕊、劉言明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
特別鳴謝
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
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
陜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