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4月11日電(記者王玨玢、朱筱)初一新月不可見,滿月出在十五六。月亮的陰晴圓缺總能勾起人們的無限遐想。4月,年度最小滿月與最大朔月將在13日和28日輪番登場。為啥月亮的年度“最大”“最小”在一個月之中密集出現?背后隱藏著什么天文知識?天文科普專家為您揭秘。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紹,月相變化是月球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因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變化而呈現的不同面貌。月相變化周期的起點為“朔”,出現在每個農歷月的初一;滿月那天為“望”,二者平均間隔14.77天。從“朔”到“望”再到“朔”為一個完整周期,即“朔望月”,平均時長29.53天。
農歷初一也被稱為“朔日”,此時月亮處于地球和太陽的中間,對地面觀測者來說無法看見。而“望”對應著每個農歷月的大約中點處,此時月亮位于日地連線的延長線附近,正對地球的整個半球都被太陽照亮,地面上的人可以看到一輪滿月。農歷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甚至十七,都是滿月可能出現的日子。
王科超說,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軌道近似橢圓形,在運行過程中,其距離地球時遠時近。一個公歷年中,通常會有12次或13次滿月。當滿月出現時,若月球同時運行至遠地點附近,滿月的視直徑較小,這就是所謂的年度最小滿月;若滿月時月球運行至近地點附近,滿月的視直徑較大,則被稱為年度最大滿月,也就是“超級月亮”。4月13日的滿月是今年所有滿月中,月球與地球距離最遠的一次,因此是今年的最小滿月。
4月28日,也就是在本年度最小滿月現身約半個月后,將迎來本年度最大朔月。為啥最小、最大間隔如此之近?王科超解釋說,這是因為遠地點和近地點在月球軌道上相差約180度,“望”和“朔”在月相周期中也相差約180度,二者分別位于月亮繞地球公轉軌道的兩側。因此,年度最小滿月和年度最大朔月通常在同一個或相鄰的兩個月份出現。
“年度最大滿月和最小朔月同樣遵循此規律。”王科超說,今年的“超級月亮”將在11月5日出現,其視直徑比年度最小滿月大14%左右,亮度強30%左右,隨后的11月20日,本年度最小朔月也會相伴出現,感興趣的公眾不妨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