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月27日電 題:乙巳春節趣談:春節日期原來是這樣來的……
新華社記者王玨玢、邱冰清
“百節年為首”。29日將迎來乙巳春節。你知道嗎?每年春節的具體日期,都由我國現代唯一的歷書編算機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以北京時間為標準計算公布。那么,春節的日期到底是怎么確定的?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代稱為“歲首”,寓意著一年的開始。現代農歷沿用“夏正建寅”的歷制,即歲首在寅月,也就是今天包含雨水的孟春正月初一。“實際上在西漢以前,歲首并非一直在寅月,殷以丑月為歲首,周以子月為歲首,秦以亥月為歲首,即分別將夏歷的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月初一定為歲首。直到西漢頒布《太初歷》,才明確了以夏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沿用至今。”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王科超說。
“現在的春節日期根據農歷歷法編算確定。”紫金山天文臺歷算室副研究員成灼表示,精準地確定春節日期,要求有一套標準的農歷編算規則和編算模型。過去由于沒有農歷編算的國家標準,曾出現過不同版本日歷資料顯示的節氣時間、重要傳統節日時間不一致等問題。2017年,由紫金山天文臺起草的國家標準《農歷的編算和頒行》正式發布并實施,首次明確了農歷編算的模型、精度以及編排規則、表述方法,農歷日歷編算結果的準確性、權威性自此有了保障。
《農歷的編算和頒行》中明確,包含冬至節氣的農歷月為農歷十一月;農歷十一月之后的第二個(不計閏月)農歷月,即包含雨水節氣的農歷月為農歷年的起始月正月;而朔日是農歷月的第一個農歷日,即為初一。如此,農歷正月初一的日期就有了明確的天文學標準。
細心的公眾可能發現,相比去年,今年春節所在的公歷日期相對較早。為什么春節日期時早時晚?成灼解釋說,現行公歷一年長度為365或366天。而一個農歷平年有12個月,長度為354或355天,平均比公歷年少大約11天。若按此時間差長期下去,會出現春節在夏天過的情況,因此農歷歷法中設置閏月,使月份順序與四季相符。農歷年中,冬至后第一個沒有中氣的農歷月為閏月,中氣指從立春開始排序的二十四節氣中偶數序列的12個節氣。含閏月的農歷年,年長為384天左右。此外,正月是包含雨水節氣的農歷月,而雨水對應的公歷日期一般在2月18至21日。“這兩方面原因使得春節的公歷日期最早是1月21日,如1966年的春節;最晚是2月21日,如2319年的春節。”
“總結來說,如果農歷年有閏月,則當年春節對應的公歷日期會相對較早,如乙巳蛇年是閏年,當年春節是2025年1月29日;而下一年春節對應的公歷日期則相對比較晚,會推遲大約19天,如丙午馬年的春節是2026年2月17日,比乙巳蛇年春節對應的公歷日期晚19天。如果農歷年沒有閏月,那么下一年春節對應的公歷日期則會提前大約11天,如甲辰龍年為平年,春節是2024年2月10日,乙巳蛇年春節比其早12天。”王科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