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展廳。 |
2022年10月15日,在“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即將結項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勉勵項目組“繼續深入挖掘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積極貢獻”。兩年來,“大系”項目組在各級各部門及海內外眾多文博機構與廣大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下,再接再厲、開拓新篇,持續推動保護利用研究,使中國歷代繪畫珍品綻放新的時代光華。
以畫證史 尋脈中華
弦歌不輟,歷久彌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準、高度重視、持續關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如今,“大系”以“繼續深入挖掘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為使命,向著構建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持續發力,加快推進學術研究,不斷產出新成果。
通過學理化、體系化的深入研究,“大系”項目組分門別類地提煉和展示中華藝術傳統中的審美、觀念、精神等多重文化價值。比如,開展“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圖像中的中華文明史跡”系列研究,先后立項“‘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圖目與提要”編纂與研究、“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佛教中國化研究”叢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印鑒整理與研究等項目,從多個維度對“大系”成果展開系統的學術梳理。“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主題展——‘久久為功’品讀書畫中的中華文脈”“農為邦本——‘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農耕文化特展”,以及“繪見:山水中的古典世界”專題學術展等系列展覽,則聚焦特定主題,以更加細膩的視角,走進歷史深處,尋找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標。
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促進“大系”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系”項目組積極發揮高清圖像優勢,主動參與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建設。該實驗室致力于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的基礎理論、技術體系和轉化應用研究,探索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跨學科交叉融合新范式,構建中華文明圖像基因庫,服務文化強國建設。“大系”匯集的數量宏富的歷代繪畫高清圖像,也為其他學科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視角。比如,圍繞“大系”成果,浙江大學在建筑文化、園林藝術、昆蟲文化學等領域開設專門課程,通過繪畫圖像細節,挖掘更多歷史實證,豐富對相關主題的再研究、再闡釋;《宋畫茶韻》等著作,則以科學嚴謹的繪畫研究,為讀者打開更多閱讀傳統文化的藝術之門。
以研究陣地為依托,“大系”項目組持續培育研究力量、強化研究能力。作為“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纂工程的重要執行主體,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積極整合校內外學術資源,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對“大系”有序開展學科規劃和學術研究。今年,該中心創辦《藝術圖像學研究》集刊,從藝術、歷史、社會、文化等多層面出發,揭示藝術圖像建構文明體系的深層次功能,建立具有圖像表達特征的中華文明研究范式和理論體系。研究陣地也從一校向一域輻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落戶浙江余杭,這里是良渚遺址的所在地,悠久燦爛的良渚文化遺存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歷程,如今以盛世典藏勾勒的圖像文明與熠熠生輝的良渚文明隔空對話,在構建典藏保護、陳列展示體系的同時,還將進一步集結跨專業人才,以多學科視角破解難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隨著學術研究持續推進,“大系”的文化價值不斷釋放。但對數量龐大的歷代繪畫圖像而言,還有豐厚的文化基因有待挖掘、激活,還有廣闊的研究空間有待開辟、拓展。繼續深化“大系”后續編纂出版工作、建設“大系”陳列展示研究綜合體……前路正長,仍需努力。
以文化人 弘美天下
盛世修典,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中國歷代繪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大系”著力構建多維度、立體式、全媒體的新型傳播矩陣,更好發揮項目成果的美育功能,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通過巡展將“大系”打造成文化惠民工程,激揚文化自信力量,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自2021年起,“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啟動國內巡展,在杭州、重慶、北京等城市舉辦30余場展覽,以多種形式深度闡釋中華文明,充分展現“大系”的歷史價值和時代貢獻,頻頻引發觀展熱潮,單場參觀人次最高近400萬。配合展覽,多地還舉辦了各類學術講座、專家研討會及公共教育活動。比如,“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配套推出“大系”尋“寶”系列活動,引導觀眾觀察畫作中的細節,通過尋“寶”感受古人的審美意趣和生活情趣。系列展覽還創新形式,通過靜態展示與沉浸式畫境空間相結合,使傳統文化從歷史走進現實,照亮今天的文化創造之路。
借助多種形式的新型傳播平臺,納山河萬景、歷上下千年的“大系”成果得以走入“尋常百姓家”,深化對大眾的藝術熏陶和文化滋養。2020年9月,由“大系”轉化衍生的圖文短視頻專欄“每日中華名畫”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上線,至今連續播出1530多集,總點播量超5.29億,總點贊量超2694萬;今年,“楚河說畫”專欄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上線,以生動有趣的短視頻,帶領觀眾開啟沉浸式賞畫之旅,聆聽穿越時空的文化之聲,感受流傳千年的翰墨風華。種種舉措,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特色新空間,使其獲得持久永續的生命力。
推動科教融合,進一步發揮“大系”成果的育人功能。“大系”成果案例入選第六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和中宣部指導編撰的中國特色出版學系列教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學第一課》節目以“大系”為例,溯源歷史、尋脈中華,3日觀看總量達2.52億人次。2023年以來,浙江大學還聯合共青團中央等單位,啟動“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全國萬名大學生志愿宣講活動;聯合浙江省文化館,啟動“百生進百館”文化共建活動;依托浙江省文化特派員制度,開展“跟著文化特派員看‘大系’——‘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鄉村巡展活動”……豐富多元的形式,把“大系”美的種子撒向祖國各地,讓它們在人們的心田生根、發芽、成長。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山一樣堅毅,水一樣柔和”的性格書寫在筆墨丹青之中,映照著中華文化獨特的審美觀、自然觀和價值觀。如今,“大系”正在從多個層面讓歷代繪畫藝術“活起來”“用起來”,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中令人矚目的綺麗景致。
以藝通心 溝通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從匯編出版到活化利用,“大系”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積極發揮作用,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文化橋梁。
中國歷代繪畫不僅承載著中華文明發展演進的珍貴歷史信息,其本身就是全人類至可寶貴的藝術財富。“大系”項目組先后3次開展全球范圍的中國古代繪畫藏品圖像搜集工作,實地奔波數十萬公里,與海內外相關文博機構往來通訊、信函數以萬計,匯聚數百位專家學者力量,在編纂過程中構筑起廣泛的國際化合作網絡,通過出版合作、學術交流、學者互訪、贈書活動等,有力促進中國繪畫藝術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球化傳播、共享與深度交流,增進了文化認知與理解。目前,“大系”圖書已被海內外許多圖書館、高校、文博機構等收藏,成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美”的窗口。“大系”項目組還積極推動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歷代繪畫圖像展開對世界文明史的研究。比如,以今年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為契機,舉辦“翰墨佛緣——‘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佛教藝術珍品展”;第二屆“良渚論壇”期間,還將舉辦“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宋畫大展”,通過專題展陳,深化文明敘事,促進交流互鑒。“大系”還以學術論壇為依托,組織高校、文博機構和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互訪合作,推動構建基于“大系”的國際學術共同體。作為文化的使者,“大系”將一條條五彩繽紛的文化紐帶拋向世界各地,為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鑒搭建起新平臺。
“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近年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之宋畫特展等啟動“環游世界”模式,陸續在12個國家舉辦展覽。以“畫”為媒,向國外觀眾生動展示中華美學精神和獨特人文內涵,尋找更多文化交融點,這也是一種深化對外傳播內容的新探索。一些展覽還通過設置豐富的互動內容——虛擬現實(VR)觀景體驗、手工體驗、茶道表演、宋服展示等,讓國外觀眾在可感、可觸、可參與、可分享中獲得多重審美滋養。
創新國際傳播形式,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有助于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立足“大系”,項目組更加主動地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比如今年推出的英文紀錄片《寶藏》,采用國際通用的紀錄片形式,向國外觀眾講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古代繪畫“數字化”匯聚的故事。方式上,該片注重畫面語言的敘事性,融入許多國外觀眾熟悉的元素,生動詮釋中國藝術精神以及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今年10月,該紀錄片的德語版、俄語版已分別在奧地利OKTO電視臺、塔吉克斯坦國家電視臺TV SINAMO播出。“每日中華名畫”系列短視頻的多語種翻譯制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并通過多種傳播渠道放大中國文化“聲量”,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一部皇皇巨著,既是對歷史傳統的延續,更是當下對未來的期許。進一步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大系”成果,有助于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千百年來,人們對美與善的追求生生不息,正是這一力量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底色,并將繼續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作者為浙江大學原黨委書記、“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總主編)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