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縣域/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研討會2024”在北京召開,會上發布了《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并揭曉“2024中國省級開發區發展潛力百強”榜單。清徐經濟開發區入選,位列第27位。
據了解,該報告由中關村協同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壹城經濟咨詢中心(壹城智庫)發布,指標體系包含綜合實力、區域活力、創新創業、開放協作、四化轉型五個維度,地區生產總值、稅收總收入、“四上”企業數量、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等23項具體指標。依據上述指標體系,報告對各省份發展勢頭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省級開發區進行總體評價,形成“2024中國省級開發區發展潛力百強”榜單。
清徐經濟開發區于2017年底由省政府批準成立,總面積29.99平方公里,位于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區,設立有精細化工循環產業區、上游配套產業區、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區等6個產業區,科研創新中心和生活服務中心2個配套服務區。
近年來,清徐經濟開發區深入貫徹中央及省、市、縣各項決策,全面推進結構調整、項目落地、改革深化、環境優化和安全保障等工作,現已形成以新型煤化工為一大主導產業、以高端裝備制造為一大重點培育產業、以生產性服務業與城市功能性生活服務業為兩大配套支撐的產業結構體系和以美錦、梗陽、亞鑫、潞安太化新材料等龍頭鏈主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隨著美錦氫能、梗陽針狀焦、亞鑫溶劑等項目的推進,清徐經濟開發區已實現傳統煤焦化向現代煤化工提供“優質碳源”、低價“氫源”、多種“油源”和“煤基新材料”的轉變。
10月25日,“中國縣域/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研討會2024”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壹城經濟咨詢中心(壹城智庫)聯合中關村協同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在研討會上發布《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報告分析了省級開發區最新發展態勢,揭曉了“2024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和“2024中國省級開發區發展潛力百強”。報告顯示,“園區強則經濟強”,省級開發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日益凸顯,省級開發區對縣域和市轄區的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
為客觀評價省級開發區發展狀況,引領省級開發區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樹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推動高水平省級開發區“升格”發展,引導高端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報告按照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統一的原則,結合指標設置科學性和數據可得性,構建了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
依據上述評價體系,報告采集了全國2100余個省級開發區2023年度相關指標數據,數據來源包括商務部門和科技部門的匯總數據,以及課題組網絡抓取的相關數據。為了進一步增強數據信度,課題組還向部分省級開發區發放了數據核實表。
為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報告繼續堅持將“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或園區總收入超過300億元”作為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的門檻條件。依據各園區的綜合得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得分居前100位的即為“2024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表2)。
最后,報告根據上述指標體系,結合區域發展實際,遴選了各省份發展勢頭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省級開發區,發布了“2024中國省級開發區發展潛力百強”(表3)。
壹城智庫致力于宏觀經濟、區域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的全方位、綜合性、系統性研究,是國內城市發展、縣域經濟和產業園區的專業咨詢機構。該智庫對城市(縣域)高質量發展、發展潛力、營商環境和生態建設進行持續監測,每年發布《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中國縣域高質量發展報告》《中國市轄區高質量發展報告》《中國鎮域高質量發展報告》《中國縣域/市轄區新質生產力綜合指數報告》《中國縣域/市轄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報告》以及《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報告》。
10月25日,中關村協同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壹城經濟咨詢中心(壹城智庫)在“中國縣域/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研討會2024”上發布了《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報告分析了省級開發區最新發展態勢, 揭曉了“2024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榜單”和“2024年中國省級開發區發展潛力百強榜單”。榜單顯示,“園區強則經濟強”,省級開發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日益凸顯,省級開發區對縣域和市轄區的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
報告認為,縣域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以及產業梯度轉移和人才下沉,為省級開發區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近年來,在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各地依托省級開發區,根據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設施,健全標準廠房、通用基礎制造裝備、共性技術研發儀器設備、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平臺,引導縣域產業集中集聚發展。產業梯度轉移,一方面為東部沿海城市、國家級開發區“騰籠換鳥”產業升級拓展了空間,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的省級開發區也可以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跨越式發展。如湖南益陽長春經濟開發區,通過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聚力發展印刷電路板產業,聚集了50余家相關企業,產值超過200億元,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印刷電路板產業集聚區。在產業梯度轉移的同時,人才在一線城市高度集中的現象也在逐漸改變,身處二三線城市和縣城周邊的省級開發區,可以憑借較低的生活成本和完善的公共服務吸引高素質人才,為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報告指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省級開發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在浙江,一方面,大力推動省級開發區轉型蝶變、跨越升級,倒逼省級開發區“畝均論英雄”提檔升級,不斷提高經濟密度、做優創新濃度,“推動形成催生新質生產力高地”;另一方面,支持部分省級開發區通過數智化改造持續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如支持樂清智能電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智能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大腦賦能+輕量數改”新模式,深入推進產業數據價值化改革,進一步提升樂清智能電氣產業競爭力。在廣東,低效工業用地改造已經成為省級開發區拓展發展空間的主要方向。如廣州云埔工業園區,加掛穗港科技合作園牌子,致力于推進科技產業協同發展、加強穗港兩地產業對接和優勢互補,并通過廠房加層、廠區改造、內部土地整理、開發建設地下空間,推動土地資源“多”起來;通過“工業上樓”“工業綜合體”等探索分層確權開發模式,推動專精特新“立”起來;通過提供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和持續性技術服務,推動制造產業“綠”起來。在四川,則要求省級開發區加快提升產業鏈水平和產業基礎能力,擬依托國省兩級高新區建設新質生產力試驗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如成都金牛高新區,大力推進“天、地、人、合”新型工業化產業建圈強鏈,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新區和衛星互聯網低空經濟(航空航天航發)產業園兩大片區,聚力打造國家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西部策源地、衛星互聯網低空經濟(航空航天航發)極核、國家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項目核心承載區。
報告指出,必須正視省級開發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一是園區建設資金籌措面臨較大困難。由于地方財政緊張,金融支持不確定性較強,園區平臺公司融資的“硬約束”越來越多,相當一部分省級開發區不得不通過專項債來緩解建設資金壓力。當前,創新投融資體制,拓展融資渠道,已經成為省級開發區必須邁過的坎。二是招商引資模式創新迫在眉睫。《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明確提出,要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明確并嚴格執行財政獎補、稅收返還、出讓土地等方面優惠政策實施界限,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這就意味著,為了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省級開發區招商引資必須實現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的轉變。
為客觀評價省級開發區總體發展狀況,引領省級開發區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樹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推動高水平省級開發區“升格”發展,引導高端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作為國內科技園區咨詢投資領軍企業“中關村協同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與國內知名專業咨詢機構“壹城智庫”強強聯合,共同成立全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研究課題組(下文簡稱“課題組”)。課題組按照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統一的原則,引導省級開發區增強對標意識、趕超意識,結合指標設置科學性和數據可得性,構建了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含綜合實力、區域活力、創新創業、開放協作、四化轉型五個維度,地區生產總值、稅收總收入、“四上”企業數量、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等23項具體指標。
報告的評價對象為各類省級開發區。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報告的評價對象包括各類示范區(如循環經濟示范區、臨空經濟示范區、沿邊開放示范區、產業合作示范區等),但不包括城市新區(如杭州錢塘新區)。原因在于,城市新區面積非常大,不符合傳統上開發區的定義,與一般意義上的開發區不具有可比性。
依據上述指標體系,報告采集了全國2100余個省級開發區2023年度相關指標數據。數據來源包括商務部門和科技部門的匯總數據,以及課題組網絡抓取的相關數據。為了進一步增強數據信度,課題組向部分省級開發區發放了數據核實表。
圖片來源:課題組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版)》為基本依據,參考近年來各省新近公布的省級開發區名錄制作
為提升評價的科學性,課題組繼續設定了“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或園區總收入超過300億元”這一門檻條件,僅將“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或園區總收入超過300億元”的省級開發區納入評價范圍。依據各園區的綜合得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得分居前100位的即為“2024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榜單”。
“2024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分布在25個省市自治區。江蘇仍然是入選最多的省份,15個省級開發區入選百強榜單,其中6個開發區位列前十強,江蘇常州經濟開發區仍是位列榜單第一,繼續成為“大而強”的典型代表。福建入選數量居全國第二,入選的園區達到了13個;浙江也有10個園區入選。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這兩個省份經濟增長活力足、質量高。入選全國百強榜單的浙江省有10個省級開發區,盡管經濟總量、產業規模不算太大,但創新驅動力強、發展前景好,是“小而美”的典型代表。四川、山東、廣東、河北四個省,各有9個、7個、7個、6個開發區入選,重慶、安徽各有4個開發區入選。東北地區,僅有遼寧省的3個開發區入選,吉林和黑龍江則無緣百強榜單。此外,天津、山西、青海和西藏四個省市區也沒有開發區入選。
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來看,東部62席,中部12席,西部23席,東北3席。分傳統的南北方來看,南方74席,北方26席,南北方未呈明顯分化趨勢。需要注意的是,西部地區入選的23個省級開發區中,除了重慶和四川的13個入選開發區,其余多數仍以資源開發和重化工業發展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