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8月23日電(記者周潤健)今年長達40天的“三伏”終于要結束了。8月24日,正式出伏。伏天過后,暑熱逐漸消退,天氣開始轉涼,正所謂“新涼直萬金”。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歷史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時是10天,有時是20天,這與我國古老的“干支紀日”有關。如果夏至與立秋之間只有4個庚日,中伏就是10天;若有5個庚日,中伏便是20天。今年在夏至與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所以“三伏”是40天,從7月15日至8月23日。
由于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進入末伏,所以就有了“秋后還有一伏”之說,而在這期間,天氣依然炎熱,民間俗稱為“秋老虎(像老虎一樣發威)”或“秋傻子(可以把人熱傻了)”。
羅澍偉表示,在廣大的北方地區,出伏往往和涼爽連在一起。“三伏”的“上蒸下煮”從此結束,空氣中的濕度很快降低,人們逐漸不再感到悶熱。至于東南沿海地區,類似“秋老虎”的持續高溫往往出現在末伏之后,因此即便已出伏,也還會熱上一段時間。
對于入伏、出伏的氣溫變化,人們一直十分關注,自古就有“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三伏光陰過,初秋宇宙新”“江行逢出伏,楓葉早知秋”的詠嘆。
其中,以北宋大文學家張耒在出伏之日見涼意已至,一口氣寫出的《出伏后風雨頓涼有感三首》最為精彩:“秋風振秋曉,萬境一凄清。幽草蟲響息,高葉露華凝……”“三伏如湯釜,熏煮理亦足。西風半夜雨,窗戶一清肅……”“殘暑扇中盡,新涼枕上歸。微云起平遠,空碧上朝曦……”,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出伏后炙熱消散的喜悅之情,遣詞造句,令人拍案叫絕。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三伏”期間的飲食,民間早有安排。那么,出伏后吃點什么好呢?
“出伏后,由熱轉涼,天氣干燥,飲食調理莫要忽視。”羅澍偉結合民間傳統和養生專家的建議說,應及時補充人體所需蛋白質,如雞、鴨、魚等,選食滋陰潤燥、和胃健脾的銀耳、雪梨、蓮藕、百合、蜂蜜等,多食時令果蔬中營養豐富的茄子、薯類、海帶及干果,少吃油炸、生冷、辛辣、燒烤等刺激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