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筑工程
第一節 古代建筑
第二節 近代建筑
第三節 當代建筑
第二章 建筑隊伍
第一節 勘察設計隊伍
第二節 施工隊伍
第三章 建筑技術
第一節 勘察測繪
第二節 建筑設計
第三節 建筑施工技術
第四章 建筑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行業管理
太原建筑業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就有燒制磚瓦、石作、木作、砌磚、涂飾等營造技術。春秋末期,古晉陽城建成,標志著太原的建筑業已發展到一定水平。進入唐代,晉陽城幾經擴建,橫跨汾河兩岸,周長21公里,規模宏大,蔚為壯觀,號稱“盛唐三都”之一。太原的古代建筑,在中國的建筑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據史料記載,北魏時期和歷代續建的唐叔虞祠、晉祠圣母殿,構筑奇特的“魚沼飛梁”;明萬歷年間擴建與創建的純陽宮、永祚寺等建筑各具特色,堪稱國內建筑史上的杰作。
宋初,晉陽城毀于戰火,后移至河東再建。宋元時期歷經戰亂,幾度興衰,直至明代經過擴建才形成一定規模。
清代末期,受“洋務運動”影響,太原近代工業發展較快,建筑業也有所發展。至清末,太原市的各類近代建筑,建筑面積達120余萬平方米。
民國成立后,太原市有了房產股份有限公司和營造商,興建了一批工業、商業、教育等建筑和民用住宅、官吏公館。民國26年(1937年)日軍侵占太原后,境域內的古建筑又遭浩劫,余存無幾。抗日戰爭勝利后,閻錫山成立太原綏靖公署工程局。為強化軍事設施,在太原周圍修筑各種結構的碉堡3500余個。解放前夕的太原,建筑業慘淡經營,步履維艱。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千年古城得到新生。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全市新建各種建筑54萬余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占50.88%。1953年至1965年,太原市進入大規模建設時期,伴隨著工業的發展,新建、擴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中型廠礦。這一時期,建筑職工隊伍的素質和施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了水平運輸車子化,垂直運輸半機械化和機械化。從1953年起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4年內,全市建筑竣工面積達1024.95萬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建筑業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入,調動了全市建筑企業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建筑業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也推動了城市建設的全面振興和迅速發展。1979年~1995年,全市城鎮建設竣工面積達3458.58萬平方米。1996年,全市城鎮建設竣工面積265.73萬平方米。在此期間,廠房建設突飛猛進,高層建筑拔地而起,由20世紀50年代的9層、70年代的11層,發展到80年代的24層,90年代的30層。太原以嶄新的風貌屹立在三晉大地上。
序
概述
第一冊
卷一 建置 方略
第一章 建置
第二章 方域 區劃
第三章 地名釋略
第四章 街道名錄
第五章 考錄
卷二 區縣(市)
第一章 北城區
第二章 南城區
第三章 河西區
第四章 南郊區
第五章 北郊區
第六章 古交市
第七章 清徐縣
第八章 陽曲縣
第九章 婁煩縣
卷三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二章 地貌
第三章 水系水文
第四章 氣候
第五章 土壤
第六章 植被
第七章 自然災害
卷四 自然資源
第一章 土地
第二章 礦藏
第三章 水資源
第四章 植物
第五章 動物
第二冊
卷五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規模
第二章 人口變動
第三章 人口構成
第四章 人口調查
第五章 人口控制
第六章 姓氏族譜
卷六 城市建設
第一章 城市規劃
第二章 市政建設
第三章 公用事業
第四章 房地產
第五章 環境保護
第六章 環境衛生
第七章 園林綠化
第八章 小城鎮建設
卷七 交通
第一章 古道
第二章 公路
第三章 鐵路
第四章 航空
第五章 航運
第六章 聯合運輸
卷八 郵政 電信
第一章 郵政
第二章 電信
第三冊
卷九 經濟綜述
第一章 經濟發展概況
第二章 經濟發展水平
第三章 經濟結構
第四章 經濟發展優勢與劣勢
第五章 人民生活
卷十 工業(一)
第一章 工業綜述
第二章 煤炭工業
第三章 冶金工業
第四章 電力工業
第五章 機械工業
第六章 化學工業
第七章 軍事工業
第八章 建材工業
卷十一 工業(二)
第一章 電子工業
第二章 紡織工業
第三章 醫藥工業
第四章 糧油加工
第五章 食品工業
第六章 煙草工業
第七章 造紙印刷
第八章 縫紉皮革
第九章 工藝美術
第十章 其他工業
第四冊
卷十二 建筑業
第一章 建筑工程
第二章 建筑隊伍
第三章 建筑技術
第四章 建筑管理
卷十三 鄉鎮企業
概述
第一章 結構布局
第二章 主要行業
第三章 產品
第四章 管理
第五章 效益
第六章 主要企業專業村
卷十四 農業
概述
第一章 綜述
第二章 種植業
第三章 養殖業
第四章 農業機械化
第五章 林業
第六章 水利
第七章 管理機構
卷十五 商業
概述
第一章 商業體制
第二章 商業市場
第三章 商品購銷
第四章 糧油
第五章 日用工業品
第六章 副食品
第七章 生產資料
第八章 供銷合作社
第九章 機構
卷十六 飲食服務業
概述
第一章 管理
第二章 飲食業
第三章 服務業
第四章 名店
卷十七 對外經貿
概述
第一章 外貿
第二章 外經
第三章 海關
第四章 商檢
第五章 機構
卷十八 旅游業
概述
第一章 旅游資源
第二章 服務設施
第三章 旅游管理
第五冊
卷十九 財政稅收
概述
第一章 財政
第二章 稅收
卷二十 金融保險
概述
第一章 金融機構
第二章 貨幣
第三章 存款
第四章 貸款
第五章 匯兌結算
第六章 保險
第七章 證券信托投資
卷二十一 經濟綜合管理
概述
第一章 計劃管理
第二章 統計管理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四章 物價管理
第五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六章 物資管理
第七章 審計
卷二十二 黨派
概述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太原地方組織
第二章 中國國民黨太原市地方組織
第三章 民主黨派
卷二十三 群眾團體
概述
第一章 統一戰線組織
第二章 工人團體
第三章 農民團體
第四章 青年團體
第五章 婦女團體
第六章 工商團體
第七章 文學藝術團體
第八章 殘疾人團體
卷二十四 政權
概述
第一章 地方權力機構
第二章 行政機構
第三章 參政議政機構
卷二十五 政務
概述
第一章 民政
第二章 人事
第三章 勞動
第四章 外事僑務臺灣事務
第五章 信訪
第六章 檔案
卷二十六 政法
概述
第一章 公安
第二章 檢察
第三章 審判
第四章 司法行政
卷二十七 軍事
概述
第一章 軍事設施
第二章 軍事機構
第三章 駐軍
第四章 地方武裝
第五章 兵役
第六章 民兵
第七章 人民防空
第八章 重要戰事
第六冊
卷二十八 教育
概述
第一章 舊學與學堂
第二章 幼兒教育
第三章 小學教育
第四章 中學教育
第五章 特殊教育
第六章 初等、中等職業教育
第七章 高等教育
第八章 成人教育
第九章 教師
第十章 校舍與設備
第十一章 教育管理 勤工儉學
卷二十九 科技
概述
第一章 科技組織
第二章 科技普及 學術活動
第三章 科技服務
第四章 科技成果
第五章 新技術應用與科技成果推廣
第六章 科技管理
卷三十 社會科學
概述
第一章 社科組織
第二章 社科活動
第三章 科研成果
卷三十一 文化
概述
第一章 文化設施
第二章 文學
第三章 戲劇
第四章 曲藝雜技
第五章 音樂舞蹈
第六章 美術
第七章 書法攝影
第八章 電影
第九章 群眾文化
第十章 管理機構 文化市場
卷三十二 新聞出版
概述
第一章 報紙
第二章 通訊社記者站
第三章 期刊
第四章 圖書音像
第五章 新聞出版管理
卷三十三 廣播電視
概述
第一章 廣播
第二章 電視
第三章 管理機構
卷三十四 文物
概述
第一章 古遺址 古墓葬
第二章 古建筑 近現代歷史紀念建筑
第三章 石窟造像 碑刻
第四章 館藏文物
第五章 文物管理
卷三十五 衛生
概述
第一章 愛國衛生運動
第二章 衛生防疫
第三章 婦幼保健
第四章 醫療
第五章 醫政藥政
卷三十六 體育
概述
第一章 體育設施
第二章 競技體育
第三章 體育競賽
第四章 人才培養
第五章 群眾體育
第六章 體育管理
附錄
第七冊
卷三十七 民族宗教
概述
第一章 民族
第二章 宗教
第三章 民族宗教管理
卷三十八 方言
概述
第一章 太原方言概況
第二章 太原方言的聲韻調
第三章 太原方言同音字表
第四章 太原方言分類詞匯
第五章 語法特點
第六章 語法例句
第七章 標音舉例
卷三十九 民俗
概述
第一章 生產習俗
第二章 商貿習俗
第三章 生活習俗
第四章 社會習俗
第五章 人生禮儀
第六章 歲時節日
第七章 信仰習俗
第八章 游藝競技
第九章 傳說謠諺
卷四十 人物
概述
第一章 人物傳
第二章 烈士英名錄
第三章 勞動模范名錄
第八冊
卷四十一大事記
先秦時期
秦漢三國時期
兩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宋金元時期
明清時期
民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卷四十二專記
古代部分
近代部分
現代部分
卷四十三附錄
附錄一歷代文獻
附錄二 碑記
附錄三 歷代文選
參考書目
http://www3.taiyuan.gov.cn/?wy=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