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住房城鄉建設部紀檢監察組在查處一起職務犯罪案件過程中,針對暴露出的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審批管理工作制度短板、管理漏洞,把脈問診、深入剖析,向住房城鄉建設部黨組提出深化審批制度改革等紀檢監察建議,推動住房城鄉建設部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做實做細“后半篇文章”。
住房城鄉建設部認真研究落實整改措施,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鏟除腐敗滋生土壤和條件,推動建筑市場監管向“寬進、嚴管、重罰”轉變,讓審批在陽光下運行。
提速度:審批周期縮減到2個月
“沒想到這么短時間就公示了,以前往往要半年、一年才有結果。”中通建工城建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志剛說。今年1月,該公司提交了機電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申請,本以為要等幾個月才會有審批結果,沒想到僅過去1個月左右,就看到了向社會公示的審查意見。
審批提速,這是住房城鄉建設部近來推出的一項改革措施——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審批“2個月內”完成評審、公示結果。改革前,企業申報后可能半年、一年才有結果,這不僅造成企業時間成本較高,也留下了任性用權的空間,容易導致違規行為發生、滋生腐敗。
記者在采訪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市場監管司相關負責人時了解到,資質審批工作參與主體多、審查內容復雜、審批流程長,造成審批周期長、監督難度大。為進一步提高審批效率,住房城鄉建設部實施了一系列有效舉措,不斷壓縮審批周期。
比如,開發資質延續受理申報系統,企業辦理資質延續事項可在線申請。系統自動將企業填報的注冊人員信息與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注冊人員信息進行比對,審核效率有了大幅提升。
又如,增加專家評審頻次,及時審核企業提交的材料。據統計,2023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共組織召開21次專家審查會,發布了13批次專家審查意見公示、13批企業資質核準公告,做到“月月有公示,月月有公告”。
改革舉措實施后,企業感受到了明顯變化。鄭志剛對記者說:“以前,審批流程不透明、信息更新較慢,企業不能及時了解資質申辦進度,有的為了打聽、‘加快’資質審批辦理進度,就通過熟人、老鄉、專家、中介等找關系進行請托。現在,企業可以在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隨時查看,也就沒有必要找中介、托關系去打探消息了。”
補漏洞:企業叫好,“黑中介”叫罵
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建設工程企業發生重組、合并、分立等情況資質核定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部分建設工程企業發生重組、合并、分立等情況申請資質證書的,可按照有關規定簡化審批手續。
政策實施的初衷是為了方便企業,但有企業向記者反映,一些“黑中介”鉆了重組、合并、分立可以簡化資質核定手續規定的空子,大量收購有資質但不開展經營業務的“僵尸企業”,通過出讓股份等方式變相出賣資質,或者與其他企業合謀圍標串標,嚴重干擾了建筑市場秩序。
為堵住制度漏洞,住房城鄉建設部去年專門發文規定,對于資質轉移的,資質轉出企業和資質承繼企業均需滿足資產、人員和業績等標準,達不到條件的一律不準轉移。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業績是企業申報資質的一個“硬指標”,如果企業業績達不到申報條件,一些“黑中介”會主動貼上來提供“幫助”,通過偽造公章等方式把其他企業的工程“移花接木”過來,編造虛假業績,幫助企業蒙騙過關。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完善了業績認定方式。”建筑市場監管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申請資質的企業及其專業技術人員的業績,要求錄入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并公示,接受行業和社會監督。對于暫時無法錄入平臺的業績,由項目所在地省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核實。此外,住房城鄉建設部采取實地核查、遙感衛星監測等方式抽查復核項目信息,對于虛假申報業績的按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福建中建恒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就因偽造業績、騙取市政公用工程監理甲級資質,在被撤銷資質的同時,處罰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
一“改”激起千層浪,行業反響強烈。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行政審批處處長李文翔告訴記者:“現在資質審批中業績造假等違規行為明顯變少了,不少‘黑中介’叫罵,但是企業拍手叫好,這恰恰說明我們的改革是對的。”
扎“籠子”:不給“任性用權”留空間
在以往資質審批過程中,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負責資質審查的工作人員既負責評審專家的入庫及抽取,也具體負責組織現場評審工作,權力過于集中,缺少有效制約和監督。在公開的案件中可以看到,不乏有工作人員被不法企業“圍獵”,利用手中權力為企業資質審批大開方便之門,獲取個人利益。
為規范工作人員履職用權,住房城鄉建設部進一步完善制度、建立機制,明確資質審批的紅線、底線,讓不同崗位、不同環節之間相互監督,強化審批程序上的制約關系。劃清權力邊界,控制壓縮自由裁量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比如,資質處處長不直接參與資料審查,審批結果一律由集體決定。進一步提高資質審查的智能化水平,對審批工作全程留痕、終身追責等。
除了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專家在資質評審工作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主管部門會邀請專家作為專業支撐,負責申報材料的業績認定、評審等工作。在公開案件中,一些專家形成了“熟人圈”,不僅接受企業請托,還相互請托,進行利益交換。
針對這些突出問題,住房城鄉建設部擴大了專家庫人員數量,由原來的300多人擴充到800多人,及時清除不能履行職責的專家,加強專家抽取的隨機性。強化評審會現場管理,專家分區域獨立審查,工作人員現場監督,嚴禁專家相互留聯系方式,避免形成新的“專家圈”。嚴格落實審查材料隨機分配和回避制度,防范專家為相關企業提供方便。審查意見留痕,并且終身追責。
評審專家曾華俊對記者講:“擴大專家庫隊伍、篩除不符合標準的專家、嚴格回避制度等措施,維護了專家隊伍的專業性、純潔性。特別是評審前的廉政教育,對專家起到了警示作用。”
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建筑企業資質審批制度的改革,實現了工程業績、注冊人員、審批進度和結果等在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全部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去年,該平臺點擊率大幅提升,說明大家都很關注這件事,互相監督才能凈化市場。陽光下的審批也讓‘暗箱操作’無以遁形。”建筑市場監管司相關負責人說。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人民群眾對住房城鄉建設的要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住房城鄉建設部持續夯實基礎、深化改革,深入推進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審批改革,強化權力運行制約監督,減少資質審批中的自由裁量權,讓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審批在陽光下運行。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4.04.30 記者 王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