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政策助力 民企數字化轉型跑出“加速度”——民營經濟一線觀察之四
新華社記者
貢獻60%以上GDP、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超92%……如此體量的民營企業,其數字化轉型態勢不僅關乎自身成長,更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影響。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這份意見自7月發布以來,除了中央層面,地方政府也紛紛發力,出臺相關支持政策。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時至年終,新華社記者赴浙江、福建、山東、安徽、重慶等多個省份進行調研,了解政策助力民企數字化轉型的實際效果。
助力:政策工具箱里增加了數字化轉型措施
“我們公司的倉儲與管理存在一定問題,希望通過數字化轉型來解決。”安徽百卉板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振眼下正忙著在800平方米的新廠房里建設新生產線。他說,擴產后,新生產線將接入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各項生產數據不再依靠人力摸排評估,變得自動而透明。
更讓他高興的是,安徽在全省范圍內對3萬家中小企業每家免費發放1萬元消費券,企業可以在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領券并購買自己需要的數字化軟件,獲得更多專業數字化解決方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了讓更多企業走上數字化道路,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結合產業的發展特色、企業的實際需求,各地順勢而為,助力民營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措施頻頻出臺,受益企業日漸增多。
以安徽的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例,截至11月底,全省已有28916家企業領用消費券,“羚羊”用戶目前已達到90.3萬戶,平臺服務企業次數447.8萬次。
鞋服紡織行業在勞動力成本上漲、技術紅利代替人口紅利的趨勢下,數字化轉型需求迫切。為破除制約企業轉型升級的人才和技術因素,福建泉州市組建“工業醫生”庫,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發布數字化診斷項目包,建立“一企一檔”數字檔案。
據泉州市工信局副局長陳傳芳介紹,電信、移動、聯通、用友、金蝶等27個企事業單位入庫首批“工業醫生”庫,面向泉州九大千億產業提供研發設計、經營管理、生產制造、運維等服務,累計為超500家企業數字化提供系統性診斷。他說:“我們希望幫助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上少走彎路。”
生產數據需要自動采集、技術難點找不到對口的專家團隊、物流管理缺乏智能管理和規劃……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在生產一線上,民營企業遇到的這些問題大多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等途徑,獲得數字化解決方案,而這離不開地方地府的推力。
據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介紹,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均出臺了工業互聯網發展政策或行動計劃,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數據安全體系不斷完善,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2萬億元。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李東紅認為,當前,不少民營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資金投入壓力、人才匱乏、外部專業化力量支持較為薄弱等痛點。推動這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和支持。
成果:對傳統產業生產模式與形態帶來深刻改變
在位于重慶市渝北區的重慶馳騁輕型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30余臺工業機器人揮舞著機械臂,工人只需上下料,機器人將精準完成加工、總裝、打包等全套工序。
“從2016年開始數字化轉型,公司前后花費2億多元,其中政府補助超過30%,對我們成功轉型至關重要。”公司副總經理黃甘說。
這家公司主要生產車身架等汽車配件,焊接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過去主要靠人工,肉眼總有看不到的縫隙,存在漏焊等情況;如今使用機器人焊接,幾乎實現‘零漏焊’,產品合格率一躍超過99%,生產效率也實現翻番。”黃甘告訴記者,嘗到了數字化轉型的甜頭,公司今年又投入五六百萬元進行升級。
生產線上的實際應用是檢驗數字化轉型的“試金石”。記者在各地調研中發現,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中,數字化轉型正在各行業加速落地,越來越多企業享受到數實融合的“實惠”。
浙江三門縣的橡膠產業是當地特色產業之一。“面對綠色智能轉型,企業一度找不到方向,三門縣生態環境部門及時提供技改指導和效果評估,幫助編制‘一企一策’方案。”浙江東南橡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麻飛鵬說,“對于車間而言,綠色就是節能和環保,以一條投入150萬元的自動化生產線為例,不僅解放了工人的雙手,將生產效率提高了約20%,產品綜合耗能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一些地方幫助中小企業嘗試“小步快走”的方法,聚焦生產經營中的痛點,通過小投入精準“給藥”來緩解資金壓力。
“我們研判過,如果生產全鏈條全面數字化轉型,投入資金需要數百萬元,公司資金狀況難以承受,于是決定先從倉儲管理發力。”重慶金貓紡織器材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世華說,在政府的幫助下,公司與重慶飛象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合作,僅投入十幾萬元部署應用倉儲管理信息化系統,徹底解決了倉儲管理難題。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表示,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對傳統產業的生產模式和生產形態帶來了深刻改變,有效促進數據全面循環和流通。據研究機構調查,85%的受調查企業生產效率明顯提升,產線時間縮短20%。
期盼:企業“踏浪”前行需系統施策提高“精度”
面對數字化轉型升級浪潮,民營企業家普遍有意愿“踏浪”前行,但也期盼政府各部門整合資源、系統施策、精準施策。
不少企業提出,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強化統籌,合力打造一批中小企業數字轉型樣板,提供更多的路徑選擇、產品供給,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供給側”能否提供適用性強、性價比高的服務和產品,是企業關心的核心問題之一。重慶智迅云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母滿全表示,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不同,通用產品難以“包打天下”。他直言:“對于不少企業來說,現在市面上的數字化產品眼花繚亂,不知道如何選擇。”
部分民營企業負責人表示,希望政府部門更大力度引導產業鏈“鏈主”及大型互聯網平臺等服務商,有針對性地開發“小快輕準”數字化產品與解決方案,從解決“小問題”、上手“輕應用”等入手,打造數字化轉型的“資源池”“工具箱”。
不少受訪民營企業家希望政府能助力緩解資金投入壓力過大的問題。黃甘說,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繼續引導金融機構推出“技改貸”“數字化轉型貸”等專項類貸款,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精準授信。
還有一些民營企業負責人期盼,更多地方能推廣“消費券”“工業設計創新券”等做法,助力企業邁過數字化轉型的資金“難關”。
數字化轉型,人是關鍵。部分民營企業負責人希望政府部門加強新型產業工人培養。“以制造執行系統(MES)為例,其對提升生產過程精細化管理成效顯著,但目前應用MES的中小企業仍較少,制約了不少企業數字化進程。究其原因,在資金投入之外,一線操作工人在技能上難以勝任是重要制約因素。”母滿全說,期盼政府部門強化產教融合,推進“智能+技能”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志迎表示,從長遠看,數字化浪潮是一種變革性力量,政府推動企業順應這一趨勢,抓住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新機遇,才能在發展中贏得主動。(記者馬姝瑞、黃興、魏一駿、龐夢霞、董建國、邵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