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持續深化
涉及多項經濟和金融領域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正在有條不紊向前推進。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5月1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京正式掛牌;9月,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10月25日,國家數據局在京正式掛牌;11月10日,民政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三定”規定對外發布。
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涉及的13項內容中,金融領域的改革占6項,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成為本輪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后,我國金融監管將形成“一行一局一會”監管模式,其核心在于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意味著未來我國金融業監管將從分業監管轉向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的統一監管格局,響應了當前國內金融政策統籌防風險和促發展的主基調。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的民營經濟發展局主要職責是,跟蹤了解和分析研判民營經濟發展狀況,統籌協調、組織擬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擬訂促進民間投資發展政策;建立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協調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重大問題,協調支持民營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民營經濟發展局將圍繞政策、交流、合作、監測、評估、宣傳搭建6個平臺,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拓展空間。
10月25日正式揭牌的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目前,國家數據局圍繞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正在推進豐富完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促進數據流通交易和開發利用、推動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數據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數據安全治理等系列重點工作。
2、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舉行
研究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金融工作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金融問題的重要創新成果,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3、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
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行為一票否決、終身追責
2023年是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的第一年,我國耕地保護和建設推進速度不斷加快。有關部門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理念,推出了一攬子硬措施,耕地保護成效明顯,耕地建設穩步推進。
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問題。2023年,圍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我國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守住了耕地紅線,遏制了耕地總量持續下滑趨勢,為糧食產量連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早在春耕春管時節,各地就采取多項措施,全力守好耕地資源。全國自然資源衛星圖片執法工作提前1個月就已展開,各地利用技術手段,對耕地展開重點執法檢查。
今年,有關部門部署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首次考核,并與省級黨委、政府簽訂責任書,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的行為實行一票否決、終身追責。有關部門明確要求各地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嚴禁違法批準占用和擅自調整永久基本農田。嚴格規范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項目切實防止平原占用、山區補充的行為,并禁止在生態保護紅線、濕地、河道湖區等范圍開墾耕地。
嚴守耕地紅線成為耕地保護的著力點。7月20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等問題。會議強調,耕地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質并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等重大要求,進一步采取過硬實招。要壓實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決不突破。
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耕地質量建設的關鍵。日前,增發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申報已全部完成審核。該項目將優先支持東北地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京津冀受災地區也納入重點支持范圍,提高農田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此外,對糧食主產區予以傾斜支持,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4、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出臺
多舉措支持民營經濟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從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著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社會氛圍、加強組織實施等方面部署重點任務,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
此后,多部門陸續出臺配套政策舉措,形成“1+N”政策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推動破解民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市場監管部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提出持續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優化民營經濟法治環境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中國人民銀行等8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引導金融機構樹立“一視同仁”理念,加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破除壁壘、減稅降費、要素保障、支持創新,政策合力有效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
隨著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民營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更加有力。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工作機構,民營經濟發展局將建立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加強相關領域政策統籌協調,推動各項重大舉措早落地、見實效。
隨著宏觀經濟回升鞏固、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協同發力,民營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顯著,在進出口、創新等領域表現亮眼。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706.5萬戶,同比增長15.3%;新設“四新經濟”民營企業300.4萬戶,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從外貿數據看,前三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6.1%,占進出口總額的53.1%。11月,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89.3,高于2021年和2022年同期水平。
5、開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切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為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加快激發新質生產力,工信部提出,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推進工業“智改數轉”,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大力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新型基礎設施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基礎。今年,《關于推進IPv6技術演進和應用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等相繼印發。在多項政策措施推動下,我國已建成網絡規模全球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數據顯示,我國已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321.5萬個;算力總規模超過200EFlops,居全球第2位。
堅實的基礎設施為應用創新提供關鍵支撐。當前,以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快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截至目前,5G行業應用已融入67個國民經濟大類,應用案例數超9.4萬個,已建成5G工廠300家,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超340家,全國“5G+工業互聯網”項目數超過8000個。
黨中央高度重視新型工業化建設,大大增強全社會發展制造業的信心,有力推動政策和資源要素向工業經濟集聚。11月份,工業生產加快回升,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新三樣”相關產品產量同比大幅增長,新興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
6、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增長1.3%,再次高位增產,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再獲豐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穩定全球糧食市場、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今年糧食高位增產來之不易。受極端天氣影響,糧食生產面臨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全國上下凝心聚力,穩政策、穩面積、提產量,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千方百計抗擊自然災害,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糧食播種面積增加是確保糧食增產的基礎。今年中央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100億元,多措并舉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各地貫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積極推進間套復種、整改復耕,挖掘面積潛力。真金白銀的政策舉措穩定了糧農種植預期,增強了種糧信心。今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85億畝,比上年增加954.6萬畝,增長0.5%,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
糧食畝產增加是確保全年糧食增產的重要原因。糧食生產“靠天吃飯”,雖然局部地區遭遇嚴重自然災害,但從糧食主產區來看,氣象條件總體有利于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農業農村部在全國開展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以100個大豆大縣、200個玉米大縣整建制示范帶動,重點推廣耐密品種,集成配套栽培技術,不斷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今年糧食畝產增加2.9公斤,增長0.8%。專家測算,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糧食豐收的貢獻率達73%。
7、增發1萬億元國債
專項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2023年,我國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澇、臺風等災害,部分地區受災嚴重、損失較大,地方災后恢復重建任務比較重。同時,近年來我國各類極端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要求加快恢復重建,進一步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此,國務院提出議案,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決定增發1萬億元國債,作為特別國債管理。此次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專項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增發的國債資金通過2023年預算安排5000億元,結轉2024年5000億元。
按照部署,資金用于8個方向:災后恢復重建,支持以京津冀為重點的華北地區等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促進災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發展恢復到災前水平;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區為重點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支持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溝治理和重點區域排澇能力建設,水文基礎設施,小型水庫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及安全監測,海堤治理,整體提升水旱災害的防御能力;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等高標準農田建設。
增發1萬億元國債,是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著眼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能夠有力支持災后恢復重建,補齊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的短板,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8、房地產供求發生變化
多措并舉促進市場平穩發展
2023年的房地產市場整體呈現“前高、中低、后穩”態勢。總體上,我國房地產市場仍然處于調整之中。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這是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房地產自身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判斷。同時提出,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從供給看,我國城鎮住房“有沒有”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結構性不足問題仍然存在。從需求看,人民群眾對住房品質有了更高要求,希望住上更好的房子、獲得更好的服務。好房子就是要綠色、低碳、智能、安全,讓群眾住得健康、用得便捷。針對房地產市場形勢,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包括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實施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等。
“認房不認貸”“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政策措施起到了積極效果。臨近歲末,北京、上海出臺了下調房貸首付比例、優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調整優化普通住房標準等舉措,降低了居民購買住房的資金門檻,減輕了還貸壓力和稅費負擔。這些舉措有利于增強市場信心,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隨著經濟整體恢復,同時在房地產領域一系列優化調整政策的作用下,房地產市場的一些指標繼續呈現邊際改善跡象。
同時,我國大力推進“保交樓”,促進已售逾期難交付房地產項目開工建設并盡快交到購房者手中。有關部門和各地出臺及執行了一系列“保交樓”政策,金融部門給予專項借款、貸款等大力支持。目前“保交樓”工作進展順利,350萬套“保交樓”項目已實現交付超過268萬套,交付率超過76%。今年前10個月,“保交樓”帶動全國房屋竣工面積同比增長近20%。“保交樓”取得的成效有助于減輕購房者再買到“爛尾樓”的擔憂,增強了各方對于房地產市場的信心。
9、A股進入全面注冊制時代
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大幅提升
2023年4月10日,首批10家主板注冊制企業上市,A股進入全面注冊制時代,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回顧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的歷程,以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為突破口,推進一攬子改革,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逐步推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漸進式改革的路子。
從核準制到注冊制,不僅僅是審核主體由證監會轉移到交易所,更是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提高投融資的便利性。注冊制并不是意味著放松審核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嚴格把關。通過問詢把好信息披露質量關,更加強調開門搞審核,發行上市更加規范、透明、可預期,內部制衡和社會監督更加嚴格;新證券法的推行,大幅提高了違法違規成本。實踐表明,注冊制改革是一場觸及監管底層邏輯的變革、刀刃向內的變革、牽動資本市場全局的變革,影響深遠。
注冊制改革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理念的變化,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監管部門不對企業的投資價值作判斷;二是把關方式的變化,主要通過問詢把好信息披露質量關,壓實發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三是透明度的變化,開門搞審核,審核注冊的標準、程序、問詢內容、過程、結果全部公開,監督制衡更加嚴格,讓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四是監管執法的變化,對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露頭就打,實行行政、民事、刑事立體處罰,形成強有力的震懾。
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發行上市制度,使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特別是科技創新的服務功能大幅提升,市場結構和市場生態發生深刻變化。全面注冊制的成功落地,將加速建成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更好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10、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商飛
大飛機事業邁入規模化系列化發展進程
2023年5月28日,國產大飛機C919圓滿完成首個商業航班飛行,首發用戶為中國東方航空。這標志著國產大飛機正式進入民航市場,開啟市場化運營、產業化發展新征程。
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中程干線客機,設計定位于150座級單通道窄體機市場。截至2023年12月,東航已有3架C919投入商業運行。從各項運營數據看,C919運行技術狀態正常,安全飛行表現良好。
C919商業首飛是一個“里程碑”事件,意味著波音和空客幾十年來的“雙頭壟斷地位”在中國市場被徹底改變。C919正式進入民航市場,意味著歷經幾代人的努力,中國民航運輸市場首次擁有自主研發的噴氣式干線飛機,中國大飛機事業邁入規模化、系列化發展進程。
在中國飛機史上,發展大型客機項目,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確定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C919于2007年立項。2008年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是實施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中大型客機項目的主體。C919立足自主技術研發,采用“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掌控項目主導權,國產化率約60%。2017年首飛,2022年9月完成全部適航審定工作后獲得由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
“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航空市場”是國際共識,C919大型客機帶動形成的國家民用航空產業蘊含巨大潛力。從商用飛機新材料、零部件研制到試驗試飛、服務培訓,航空制造產業鏈長、輻射面廣、帶動性強。以上海為龍頭,陜西、四川、江西、遼寧、江蘇等22個省份、200多家企業、近20萬人參與了大型客機項目的研制和生產工作,形成了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推動建立16家航電、飛控、電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機載系統合資企業,提升了中國民用飛機產業配套能級。(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