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竹編非遺展廳,建筑如兩片散落在大地的“竹葉”,巧妙地與鄉村自然環境融合(概念圖)。中建西南院供圖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若曄
近日,世界建筑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簡稱WAF)公布了2023年全球賽區部分獎項評選結果。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西南院”)設計作品“崇州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以下簡稱“竹編非遺展廳”),從全球400多個最終入圍作品中突出重圍,榮獲2023年度世界建筑節WAFX大獎。
世界建筑節是國際建筑界規模最大、聲望最高的評選與頒獎盛事之一。其中,WAFX獎項是針對未來項目的獨立獎項,旨在表彰那些“世界上最具前瞻性的建筑概念與尚未建成的項目”。
那么,這個將落地成都崇州市的鄉村建筑,為何能捧回大獎?
就地使用竹木材料將游客帶入竹林世界
成都崇州市道明鎮,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盛名在外。這里的人們依竹而居、以竹為器,竹和竹編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在進入道明鎮的必經之路——白塔湖旅游公路與榿木河濕地公園的交匯處,竹編非遺展廳將落地在此。這座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的展廳,包括2層地上建筑,主要用于道明竹編技藝展示和游客服務。“我們希望建筑是生態自然的,能融入鄉村,并促進鄉村價值再造與提升。”項目團隊介紹。
項目團隊以“竹葉”為意向,選取了木結構為建筑主體結構形式。整個建筑的內在“骨骼”是膠合木結構,道明鎮盛產的高耐竹、竹編等,用于裝飾出挑的檐廊、吊頂、幕墻、瓦片等,形成建筑的外在“皮膚”,賦予建筑葉片般輕盈的漂浮感。
“木竹材料,取材于自然,具有天然的固碳特性,是可再生的綠色低碳建筑材料。本項目中木材既是結構構件,又是裝飾材料,實現了建筑結構裝飾一體化的設計理念。”中建西南院總工程師、竹編非遺展廳項目總負責人龍衛國說。
作為道明鄉村游覽線上的關鍵節點,竹編非遺展廳既是點綴,也是游客的休憩空間,周邊景色收攝其中。項目主創設計師王瑤透露,除了北側“葉片”中央的功能性室內展廳,其余部分設計為遮陽避雨的半室外活動場所,作為人與自然的過渡空間。此外,建筑外沿還特別增添了一些非承重柱。“這是為了模仿竹林,呼應竹編非遺展廳的同時,把身處建筑內的游客,帶入竹林世界。”王瑤說。
“自然、低碳、可持續性的理念在這個項目上體現得很充分,相信這也是最終能獲獎的原因。”項目團隊認為,作為四川首個獲得WAFX大獎的作品,在實現“雙碳”目標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項目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實踐意義。
成立木結構創新團隊探索木竹建筑的當代表達
木竹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材料,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也形成了成熟的技術體系。
傳統觀念里,木材具有保溫隔熱、吸濕透氣、耗能小、污染少等優點,但不夠堅固、易燃、易腐爛、防蟲效果差等短板也很突出。木竹這一傳統建筑材料的營造技法,需要用當代方式來重新詮釋,喚回木構價值。
為此,龍衛國領銜成立木結構創新團隊,持續致力于現代木竹結構的科技研發、標準編制和工程應用,研發了系列現代木竹結構新型結構體系和連接技術,構建了木竹結構標準體系,編制國內首套木結構設計軟件,填補了木竹結構技術標準、計算軟件的空缺,為現代木竹結構的工程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相關成果和關鍵技術也在竹編非遺展廳得到運用。“從建筑結構看,傳統木結構建筑跨度空間很小,而當代多大跨度建筑。目前展廳木結構跨度最長約26米,短向約16米,正是有了前期木竹結構研究的基礎,才得以呈現長條狀的竹葉形態。”參與這個項目的結構設計師歐加加說。
在建造技術上,竹編非遺展廳將采用裝配式木結構建筑,并使用BIM(建筑信息模型)進一步提高裝配式木結構建筑設計、生產和安裝的精細化水平。
“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是把傳統建造中大量的現場工作,預先轉移到工廠加工和制造,然后再將制造好的配件和構件,運輸到項目現場施工和安裝,相對于傳統結構建筑,更節能、工期短、更環保。”歐加加說,目前項目施工方案已經完成,正在做開工前準備。相關木結構配件工廠生產好后,在現場可快速進行組裝,顯著縮短建造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