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地標性建筑拔地而起,一項項“高大難新”工程接續落成,一個個建設奇跡驚艷世界……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建筑業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共同發力,繼續改變著中國的面貌。這是對建筑業的肯定,更寄托著對建筑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期待。
新時代新征程,今天的建筑業步履鏗鏘,正由“建造大國”向“建造強國”穩步邁進,在高質量發展中凝聚“中國力量”、展現“中國氣派”、貢獻“中國智慧”。
9月4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領航號”盾構機掘進滬渝蓉高速鐵路崇太長江隧道中,突破1千米大關,到達長江江底,開啟穿江之旅。
滬渝蓉高速鐵路以隧道形式穿越長江,隧道全長14.25公里,其中盾構段長13.25公里,是目前建設標準最高、掘進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世界級高速鐵路越江隧道工程……施工難度之大可見一斑,“領航號”身負重任。
從盾構機這個點,我們看到了“國之重器”不斷突破的面:20多年前,國產盾構機自零起步。經過追趕、并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如今的國產盾構機已占全球市場近七成。
不只是盾構機,還有飛懸空中壘磚砌墻的造樓機,施展“千斤臂力”的架橋機……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之重器”接連“上新”,展現“硬核”實力,也見證了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長歌奮進,建筑業始終奮進拼搏、成績不凡
從貢獻率看,增加值穩步增長,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支柱產業地位鞏固,2023年,全國建筑企業實現增加值8.6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8%,建筑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為8.8%。
從規模看,行業規模持續擴大,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3年年末,全國具有總承包或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筑企業達到15.8萬家,實現了行業規模的跨越式發展。
從就業看,吸納就業作用顯著。2023年年末,有資質的建筑企業從業人員達5254萬人;全國農民工總量29753萬人,其中從事建筑業的占15.4%。
風雨兼程,建筑業成為“優勢產業”“富民產業”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系列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建設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城鄉居民出行、通信、教育、醫療條件和居住環境。
住房建設能力提升。2023年,全國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51.3億平方米,累計建設改造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6400多萬套。2019年至2023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2萬個。
社會領域工程建設大力推進。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建成普通高等學校3074所、醫療衛生機構107萬個,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斗轉星移,建筑領域變化的是技術與裝備,不變的是提供更好服務保障的初心。一次次大考中,建筑業勇擔支柱產業責任擔當,全力以赴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支撐。
鏡頭轉向祖國的南邊。浩瀚的伶仃洋上,海天一色,開闊壯觀。今年6月建成開通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與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橋等跨海跨江通道一起,為沿線城市發展打開了新空間。
歷時7年,深中通道的建設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成為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更是創下了10項“全球之最”:全球最高通航凈空海中大橋、全球最大海中懸索橋錨碇……
鏡頭拉遠,各地工程建設項目捷報頻傳:在新疆,世界在建最長高速公路隧道天山勝利隧道緊張施工;在上海,全球最大直徑豎井掘進機“夢想號”向城市深地空間發起作業……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一大批“精、新、綠、快”工程的建造技術成果量質齊升,“中國建造”品牌聲譽日隆。
高質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尤其是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為建筑業改革作出頂層設計,打造“中國建造”品牌,全行業轉型升級有了明確方向。
高質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的扎實努力、艱苦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技術創新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推動我國從“建造大國”向“建造強國”轉變,擦亮了“中國建造”品牌。
全系統始終以向社會提供高品質的建筑產品為核心,優化建筑市場,推動建筑業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正在變為現實。比如,在方法和路徑上,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筑業融合,大力發展智能建造、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在制度和機制上,健全建筑工程建設標準體系,重點改革工程監理、工程造價、工程竣工驗收等相關基礎性制度,完善建筑市場和工程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此外,培育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養了無數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
高質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無數建設者“使命必達”的挺膺擔當。他們用一次次的技術創新、一系列的“中國作品”彰顯了中國工程的“硬核”實力:標志著中國工程“速度”和“密度”、以“四縱四橫”主骨架為代表的高速鐵路工程;標志著中國工程“精度”和“跨度”、以港珠澳大橋為代表的中國橋梁工程,還有冬奧會的冰絲帶、雪如意等極具科技感和中國風的場館集體亮相,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建造”的科技力量……
可以說,追求卓越,是“中國建造”奮勇向前的澎湃動力。從住宅、公園到學校的“小而美”項目,再到上天下海、穿山越嶺的大型基建項目,“中國建造”風光無限。
鏡頭再次拉遠,在沙漠與藍天之間,一座高達385.8米的城市建筑傲然矗立。
這是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項目的標志塔,被稱為“非洲第一高樓”。2018年,一群中國建設者來到埃及,力爭用五年時間在一片沙漠中拓荒、建起一座新城。項目建設期間,中方承建企業與埃及當地400多家企業合作,直接或間接帶動了5萬多名屬地工人就業,成為中埃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合作的典范。
2013年以來,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建筑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創造了重要機遇。我國已同1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合作協議,2023年,我國對外承包業務新簽合同額18639億元,完成營業額11339億元。
“走出去”發展,氣象萬千。建筑企業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大項目建設,陸續建成了蒙內鐵路、柬埔寨斯登特朗—格羅奇馬湄公河大橋、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全世界190個國家都有中國企業承建的項目,還有一批重大項目成為這些國家的標志性工程。
“走出去”發展,成就“大友誼”。安哥拉卡賓達省供水項目采用中國標準建設,日供水能力達5萬立方米,將惠及當地60萬居民;馬爾代夫社會住房項目為3萬人口改善了居住環境……“中國建造”持續發揮活力,讓沿線國家和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出去”發展,“中國標準”“中國方案”等“軟實力”也揚帆出海。一批采用中國標準的項目建成落地,在牽頭制定國際標準、承擔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領導職務等方面取得突破,一批先進技術和產品賦能全球……
實踐充分證明,建筑業“走出去”,為世界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生動詮釋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胸懷:“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建筑業提出了新要求,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字技術、綠色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建筑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機遇。
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建筑業正全力以赴落實好各項關鍵任務,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改革向縱深推進,更好地履行新責任新使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摘自 中國建設報公眾號 2024.09.30 劉蘇 孫宇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