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4日 第 09 版)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總結了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彰顯了我國外交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樹立了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如何理解新時代我國大國形象的豐富內涵?主場外交在我國大國形象樹立的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如何讓新時代我國大國形象更加鮮明?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樹立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人民觀察)
吳志成
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國家形象對于提升國家地位、促進國家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去年底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總結了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彰顯了我國外交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樹立了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斷提升。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的樹立,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營造了有利外部環境。
堅持自信自立,彰顯精神氣度
自信是中國共產黨素有的精神氣度,自立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回望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前進道路,同時虛心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困難,在攻堅克難中使國家變得愈益強大起來。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外交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進一步增強戰略自信,毫不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履行負責任大國使命擔當,底氣更足、信心更強、行動更有力、成就更卓著。
展現把握大勢、引領潮流的沉著和智慧。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時代趨勢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科學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從世界力量對比的橫坐標和中華民族前進的縱坐標科學界定當今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論斷,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指明這個世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的客觀現實,等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科學把握歷史大勢和世界形勢,指引中國外交更加自信自立,不為迷霧所惑、不被風浪所阻,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在國際風云變幻中展現把握大勢、引領潮流的沉著和智慧。
展現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堅毅和果敢。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新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局勢急劇變化,面對無理訛詐和極限施壓,中國外交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展示不畏強權、反對霸權的意志決心,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尊嚴,牢牢掌握了我國發展和安全主動權。堅決反制任何侵犯我國主權、干涉我國內政的錯誤行徑,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挫敗利用臺灣、涉疆、涉港、涉藏、人權等問題對我國進行的各種攻擊抹黑,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當權利挺膺擔當,以鐵肩擔道義,錨定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堅定前行。
堅持胸懷天下,彰顯大國擔當
堅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堅持胸懷天下的基本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胸懷天下展現的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博大胸襟和大國擔當。大國要以人類前途命運為要,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擔負更大責任。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發展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愈加凸顯,世界更加需要大胸懷、大格局、大擔當。中國外交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堅持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把中國人民的利益與世界人民的利益統一起來,不斷為人類發展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大黨大國胸懷天下的情懷和使命。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深走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于地球村時代人類命運與共的客觀現實和天下一家的整體共識,以和平發展超越沖突對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絕對安全、以互利共贏摒棄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鑒防止文明沖突、以綠色發展呵護地球家園,順應了世界大勢和人心所向,成為中國外交胸懷天下的當代表達。新時代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國倡議擴大為國際共識,從美好愿景轉化為豐富實踐,從理念主張發展為科學體系,展現出日益強大的影響力、生命力、感召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意義贏得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眾多國際組織的認可,成為引領時代前進、共建美好世界的光輝旗幟。多年來,從雙邊到多邊,從區域到全球,從衛生健康到網絡、海洋,中國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多個領域努力構建不同形式的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走深走實、取得豐碩成果。
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擔當大國責任。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定支持聯合國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治理架構,支持世界貿易組織改革,增強其有效性和權威性,促進自由貿易,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維護公平競爭,保障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益和空間,提升其代表性和發言權。聚焦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各國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內的對話合作,并主動在周邊、地區和全球提出一系列多邊合作倡議,在經濟復蘇、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人文交往、全球安全等領域積極提供物質、制度、觀念方面的全球公共產品,推動各國共擔治理責任,共促和平發展。
堅持開放包容,彰顯共贏追求
開放包容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同乘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任何人為“筑墻”“脫鉤”的行為都違背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違背時代潮流,只有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對待不同文明、不同國家,應該少一點傲慢和偏見、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擁抱世界的豐富多樣,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的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尋求與其他文明的平等交流與包容互鑒,共同促進世界各國的和諧共存與共同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世界。開放包容是新時代中國的鮮明氣質和形象,展現中國與各國和諧共處、合作共贏的一貫追求。
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的基本國策,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進入新時代,中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互促進,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為各國合作提供更多機遇,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更多動力。面對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的“逆風逆流”,中國堅持“拆墻”而不是“筑墻”、開放而不是隔絕,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努力消除全球發展中的貿易、投資、技術壁壘。今年以來,中國同安提瓜和巴布達、新加坡、泰國等簽署互免簽證協定,共同打造跨境人員往來的快捷網絡。從廣交會到進博會,從服貿會到數貿會,從消博會到鏈博會,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大市場日益成為世界大機遇。我們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開放中擴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促進機遇共享。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累累碩果,通過與共建國家攜手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中國市場同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共建國家的發展空間更加寬廣。中國不搞排他性小圈子,不搞集團政治、不搞陣營對抗,歡迎一切志同道合的國家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時希望其他國家的互聯互通倡議也都能秉持開放態度,展現了敞開大門謀發展、張開懷抱促合作的胸懷和智慧。
積極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文化自古就以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互鑒,因而成就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天下一家的博大氣象。新時代的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注入動力。倡導中拉“成為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促進的典范”,倡導“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推動形成政治安全、經貿財金、人文交流“三輪驅動”的金磚合作架構,推動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構建人文共同體……中國助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融共生不斷走向深入。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良渚論壇,與希臘共同發起文明古國論壇……中國為不同文明溝通對話搭建平臺、創設機制,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這些都是新時代中國開放包容的生動體現。新時代新征程,在與各國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中國必將展現更加鮮明的大國形象、更加非凡的大國氣度。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中國必將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展示大國形象的重要窗口(觀察者說)
郭 銳
主場外交,通常指一國以本國境內為舞臺、邀請他國來訪參加、利用主場優勢開展的外交活動,是一國外交理念、國際地位、綜合實力等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精心謀劃、積極作為,舉辦各類高水平主場外交活動,推動主場外交布局不斷完善、內容愈益豐富、成效持續顯現,體現了中國的雍容大度、世界情懷和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真誠友善。主場外交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大亮點和優勢,也成為展現中國和平發展成就,展示中國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大國形象的重要窗口。
新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變局和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中國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議,為應對全球性挑戰尋求有效方案,為世界持久和平、繁榮發展注入思想力量。其中,許多新理念新倡議就是在中國舉辦的主場外交活動上提出的,生動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外交守正創新、立己達人的獨特風范。比如,2014年亞信峰會,中國倡導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提出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亞洲國家為此共同努力。2016年G20杭州峰會,中國倡導讓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并提出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創新發展方式等5點主張。我們利用主場外交具有的議程設置主動性、理念傳播便利性、媒介影響引導性等獨特優勢,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新型國際關系、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的廣泛傳播,推動其從中國話語轉化為國際話語,增強中國理念、中國倡議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立足主場外交,中國以負責任大國姿態積極踐行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維護地區穩定與繁榮的一貫理念,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當今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相關國際組織的權威性和全球治理體系的有效性下降,人類亟須與時俱進創新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中國通過舉辦主場外交活動,凝聚國際共識、增加制度供給,在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中作出更大貢獻,展現敢擔當、有作為、有活力的大國形象。中國的主場外交能夠為各國溝通交流、協調政策提供平臺,進而凝聚各方的“最大公約數”。無論是在G20杭州峰會、金磚廈門會晤等中國承辦的國際會議上,還是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中國倡議發起的國際性活動上,中國都注重塑造共同發展的共識,推動國際社會把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推動多邊發展合作進程協同增效。從2021年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到2023年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政黨的責任”是近年來中國共產黨面向全球主要政黨舉行的主場外交活動的共有主題,努力凝聚各國政黨為人民謀幸福的責任和使命意識。完善的國際機制是應對全球性問題、促進全球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今天,如“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已經機制化,成為相關領域開展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平臺。
外國政要、有關人士和民眾來到中國參加主場外交活動,親身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近距離觀察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生動氣象,了解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能夠進一步增進對中國發展道路、中國文化等的理解和認同。從西子湖畔G20杭州峰會《最憶是杭州》文藝演出,到在西安大唐芙蓉園迎接參加中國—中亞峰會的中亞各國賓客,中國主場外交活動中的中國文化元素越來越豐富,同時也注重展現中國元素與世界文化的交融與互鑒,展現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風貌,體現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題。通過主場外交,中國底蘊深厚、對外開放、具有親和力的文明大國形象在世界上不斷樹立和豐滿起來。
我們所處的時代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我們要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進一步創新主場外交理念,優化主場外交模式。在全球性主場外交方面,積極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搭建更多增進交流、促進合作、謀求共贏的平臺和機制。在區域性主場外交方面,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繼續做好區域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區域安全的“穩定錨”,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在跨區域主場外交方面,利用好上海合作組織、金磚機制以及中阿、中拉、中非合作論壇等多邊機制,鞏固和擴大“朋友圈”,更好發揮多邊機制在應對全球性問題中的積極作用。我們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歷史擔當、更加富有活力的創造精神,推動各國共謀和平、共促發展,推動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
自信自立 胸懷天下 開放包容
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更加鮮明
邢麗菊
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思想文化、國家形象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在世界上樹立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國家形象是一國在國際交往實踐中形成的,需要積極主動塑造。在世界高度互聯互通、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主動“自塑”、注重“合塑”,讓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更加鮮明。
建構國家形象內核,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更加鮮明,需要充分發揮塑造主體的作用。國家形象的塑造是一個由國家主體建構概念并轉化為信號訊息,經由關鍵參與者解讀信息、開展國際傳播,讓海內外受眾接受的整體過程。國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增強主動性、創造性和前瞻性。要充分發揮“自塑”功能,對外釋放積極正面信息,表達對自我意義以及自我與世界關系的認識,進而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為國家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三方面的關系:一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既要從整體上進行宏觀把握,也要在各個方面精準定位。要明確國家形象建構的內核和目標,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人類共同價值等結合起來,著力塑造中國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二是概念與行為的關系。要將國家形象塑造的概念擴展為具體可感的行為活動,動員官方和民間各類主體廣泛參與,在教育、影視、旅游、體育等領域積極推進,使國家形象塑造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三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國家形象傳播面對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既要從普遍性上考慮如何適應海外受眾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也要考慮海外受眾在思維、理念、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做好分眾化傳播。只有將幾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國際傳播中更好吸引受眾,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深入開展人文交流,增進中外民眾相互了解。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中外關系社會民意基礎的重要途徑,對于展現中國大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藝術節、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聯盟成立,“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等文化盛會舉行,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旅游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中贊文化年、中柬文化旅游年、上合組織文化年等30余個大型文化和旅游年(節)成功舉辦……中國和各國人民在國際人文交流中增進相互了解、拉近彼此距離,日益豐富的人文交流活動成為傳播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要繼續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有效促進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一方面,推動國內民眾積極主動向外講述中國故事。國內民眾作為國家形象塑造的關鍵參與者,在感知和理解本國形象上具有天然優勢。中國發展的生動實踐,是最有說服力的中國故事,也是最可信的中國話語。可以鼓勵更多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們用自己的故事、身邊的故事來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理念和實踐成就,講述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海外民眾親身接觸和體驗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念。通過論壇、展會、學術交流活動等多種平臺拉近與海外受眾的距離,讓海外受眾根據真實客觀情況形成對中國形象的認知。
匯聚輿論傳播合力,實現立體化傳播。當前,國際傳播領域“短平快”的傳播特征日益突出,各國民眾能夠更加便捷快速接觸到世界上的各種信息,而他們對一國國家形象的認知通常由多個信源共同塑造。因此,要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類資源,匯聚輿論傳播合力,讓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更加立體化。調動多元傳播主體廣泛參與,從不同層次、不同視角對同一事件進行敘述,形成傳播合力,提升中國聲音、中國形象的觸達能力。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區域化和分眾化表達。面對西方一些媒體的偏見,要通過視角中國化、議程設置專業化、傳播精準化等積極進行自我闡釋。同時,進一步提高對國際輿論的分析研判和應對能力,建立預警機制及時研判風險點,通過多信源、多角度、多人訪談等形式滿足受眾對事件的信息需求,有理有據地快速分析和回應。要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爭取更大國際話語權。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