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弘揚,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重若千鈞??倳浨巴鶜v史文化古跡、自然遺產地調研,強調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沿著總書記的文化足跡,我們一起品味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感悟總書記一以貫之的文化情懷。
【“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2021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讓位于福州城的古老街巷沸騰起來。
總書記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參觀嚴復故居,向游客和市民頻頻招手致意。
“按照您推動的福州‘三山兩塔一條街’文物規劃,我們這些年逐一修復?!备V菔械耐鞠蚩倳浗榻B。
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覺民故居曾在城市開發建設中,險些“一拆了之”。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聽聞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遷。不久后,故居修繕工程悄然動工。
三十多年過去了,從“保下來”到“活起來”,三坊七巷活態遺產如今煥發著新的生機。
“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總書記強調。
2021年3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了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留下一條街,護好一座城,守住民族文化根脈。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統籌保護和發展”,始終為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引航指路——
2014年2月,沿北京玉河步行考察,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2018年10月,造訪廣州永慶坊,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
2021年3月,考察福建武夷山國家公園,諄諄告誡“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
詩意棲居,和諧共生。文化和自然遺產作為集體記憶的載體、民族文化的標識,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隱藏著從哪里來、向何處去的發展密碼。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滋養下,“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考察調研。博物館內,民族史詩《瑪納斯》說唱展示,雄渾激昂。
坐在正中的《瑪納斯》傳承人,是57歲的牧民江努爾。
“可以唱多久?”總書記笑著問他。
“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聽到江努爾的答案,3歲起就學藝的徒弟在一旁自愧不如:“我只能唱60分鐘。”
“也不簡單了!”總書記親切望著這個14歲少年,“年輕一代要很好培養,更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把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022年7月1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烏魯木齊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同《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一起。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從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中生發的精神根脈,正孕育出生生不息的文明之花。
“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在河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步入殷墟博物館,仔細觀摩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隨后來到車馬坑展廳,察看商代畜力車實物標本和道路遺跡。
總書記點明此行的深意:“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2017年,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2020年,在云岡石窟考察時強調:要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云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22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始終如一,身體力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始終如一,激勵我們在新的起點上擔當新的文化使命,團結奮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位于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廣西山村,對年代久遠的老樹,總書記坦言“有敬畏之心”;在海南談及設立國家公園等生態保護相關工作,總書記強調“自然界的命運和人類息息相關”;十八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總書記指出“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遺產”……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精粹,延續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脈。站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讓人類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眾”】
千百年來留下的文化瑰寶、自然珍寶,是中華文明的金色名片,也是文明交流的橋梁。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向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致賀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前——
“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來非常少,這件藏品可以說是陶瓷中的熊貓。”面對來自“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的精美文物,習近平總書記信手拈來的幽默妙喻,給遠道而來的外國領導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3年,在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時——
“中墨兩國文化要在交流互鑒中汲取養分,在時代進步中根深葉茂。”漫步奇琴伊察瑪雅文明遺址,參觀羽蛇神金字塔、球戲場遺址、武士神廟,習近平總書記同時任墨西哥總統培尼亞共同交流中墨兩國歷史文化。
201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應時任墨西哥總統培尼亞邀請參觀奇琴伊察瑪雅文明遺址。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立足人類文明看文化和自然遺產,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邃思考: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于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讓人類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眾,讓世界更加美好”,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為建設美好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力量。(記者楊湛菲、施雨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