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以社會發展為目的,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歸宿,人的發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 以人為本、文化賦能、以文興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雄厚物質基礎和磅礴精神動力
發展為了誰,如何實現發展,這是發展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彰顯高質量發展的人文價值取向。
經濟發展以社會發展為目的,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歸宿,人的發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
新時代新征程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文化賦能、以文興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雄厚物質基礎和磅礴精神動力。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宗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開局之年,伴隨經濟穩步回升向好,大江南北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畫卷更加清晰可感——
江蘇蘇州,老城新區各展風采:老城區里,人們在拙政園秉燭夜游,到滄浪亭聽昆曲,古老園林有了新的“打開方式”;高新區里,現代化建筑高樓林立,創新企業蓬勃發展,為千年古城插上騰飛的翅膀。
游客在江蘇省蘇州市古典園林拙政園觀光游玩(2023年3月15日攝)。新華社發(杭興微 攝)
山東淄博,工業老城因燒烤“出圈”:各地網民游客紛紛前來“趕烤”,人們在這一特色消費中感受齊魯大地的“好客文化”,更在美食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融合中感受一座城的人氣,一城人的文明。
游客在山東省淄博市一家燒烤城吃燒烤(2023年4月29日攝)。新華社發(朱偉 攝)
陜西西安,千年唐風引人駐足:中國—中亞峰會的舉行令這一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人氣更旺,登上千年城墻飽覽古城風貌,到大唐芙蓉園體驗禮儀之邦的待客之道,步入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共赴大唐盛世……
身穿傳統服飾的游客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游玩(2023年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人文鼎盛,經濟繁榮。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越來越多地方正在形成高質量發展中的人文經濟新形態。
順應經濟規律,人文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用現代設計呈現東方審美,讓非遺文化綻放時尚氣息……第三屆消博會時裝周上,眾多國內設計師作品自信展現中式美學。
模特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的第三屆消博會時裝周主秀場展示中國本土品牌時裝作品(2023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中國時尚市場從無到有,中國消費者個性化表達持續彰顯,進入到更優更精的階段。”波士頓咨詢公司亞太區時尚和奢侈品板塊負責人楊立說。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2022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已成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居民消費呈現出品質消費需求旺盛、綠色消費蓬勃發展、健康消費顯著升溫等新特點。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意味著,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必須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們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
谷雨時節,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
熱帶雨林間,茶樹吐綠,陣陣茶香沁人心脾;村寨里,草屋儼然,風情別致,隨處可見的黎族文化氣息吸引著各地游客。
“多虧了茶葉這個致富法寶,我們村民才擺脫了貧窮。”毛納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力說,我們既要守好茶葉這片“金葉子”,讓村民們物質生活更富足;也要傳承好黎族文化,讓文化遺產變成金山銀山,豐富村民精神生活。
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人民性”內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引領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
“美好”一詞,既表明百姓生活需要的不斷提升,也蘊含我們黨不懈奮斗的初心使命。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文經濟體現了發展本質的回歸。”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說,新時代中國的人文經濟學,超越了西方經濟學的狹隘視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初衷。
創造高品質生活,文化豐盈程度成為衡量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
浙江杭州,臨平智慧圖書館的屋頂猶如群山,露臺流水潺潺,精巧的設計闡釋著中國山水文化以及綠色建筑理念。
這里是附近家長的首選“遛娃地”,也是所在社區“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一年,浙江陸續建成8000多個這樣的“小圈子”,公共普惠的文化種子,在之江大地茁壯生長。
居民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銀湖街道硅谷社區的“合之舍”書房的影視廳觀看電影,該書房是銀湖街道“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的示范點位(2022年7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國大力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地爭相打造“15分鐘文化生活圈”,普惠文化供給浸潤人民生活空間。
生活品質集經濟、社會、文化、精神于一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博物館舉辦線下展覽3.4萬個、教育活動近23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303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提升至81.8%,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提升至84.2%……高質量的文化供給,正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更加殷實的日子,更加智能化的生活,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生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豐富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中國高質量發展“致廣大”的壯美畫卷里,每個人都能找到“盡精微”的幸福坐標。
“經濟發展,歸根結底還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高德步說,傳統經濟發展指標重物質而輕人文,而高質量發展階段則將人文提到了應有的高度,人文經濟就是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呈現。
匯聚文化賦能的發展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
大國發展實踐表明,文化和經濟好比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經濟奠定發展的物質基礎,文化提供發展的動力和價值導向,二者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今天,隨著我國高質量發展進程加快,多地探索以人文和經濟的良性互動,不斷豐裕高質量發展的人文內涵。
以文化賦能經濟,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活發展新動能。
走進山東青島啤酒博物館,濃濃工業風撲面而來。
依托老廠房、老設備建設,博物館保留著工業遺址百年前的風貌。拾級而上,中國最早的啤酒糖化鍋、煮沸鍋、過濾槽等老生產設備一一展現,而穿過一條“時光隧道”,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又將參觀者帶入工業4.0智能造酒的壯觀場景。
去北京798藝術區參觀大師個展,來首鋼園解鎖元宇宙漫游新體驗,到上海楊浦濱江聆聽藝術講座,到江西景德鎮陶溪川逛創意市集……越來越多曾經的“工業銹帶”變身“城市秀帶”,成為創意活動的集聚地和休閑娛樂的消費地。
游人在老舊廠區改造的北京798藝術區參觀(2023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 2005年8月12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刊發的《文化是靈魂》一文中形容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今天,小到“青花瓷”“敦煌金”“云錦白”等新款手機的配色,大到“天宮”“墨子”“北斗”等國之重器的名稱,舊如老舊工業園區改造為工業范文創園區的涅槃,新如一大批“中國標準”基礎設施項目在海外加速落地,文化賦能經濟的實踐日新月異。
游人在老舊廠區改造的北京朗園文創園區參觀(2023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