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 題:敢闖敢拼 向新而行——從六個故事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企業有活力,經濟有動力。撐起中國經濟“半壁江山”的民營企業,是觀察高質量發展的一扇窗口。
近日,記者走訪全國多地,進企業、下車間、走碼頭,聆聽一個個企業迎難而上、危中尋機、向新而行的故事。它們是無數中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讓我們從中感受到經濟的暖意、信心與力量。
武漢普賽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人員對大功率VCSEL晶圓測試系統進行裝配調試(2023年5月10日攝)。新華社發(鐵藝凝 攝)
從“1微秒測試”和“一根絲突破”看創新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對企業來說,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1微秒能做什么?
走進武漢光谷一棟不起眼的辦公樓,記者見到這樣一幕:機械臂將光芯片逐個抓取,放到測試機上,在1微秒內就可以完成光芯片接入測試電源和功率測試。
就在十幾年前,這種檢測只能依賴國外設備。完成這一突破的是武漢普賽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創立時只有幾個人,如今已成長為產品覆蓋國內80%以上光通信企業的專精特新“小巨人”。
“我們就不能自己研發生產嗎?”帶著這個疑問,普賽斯電子總經理周鵬2010年走上創業之路。研發薄弱就到處“招兵買馬”,向高校“取經”;設備不穩定就不舍晝夜、反復調試;為了優化技術不斷試錯……
憑著不服輸的勁兒,2011年公司初代產品成功落地,價格相比國外設備大幅降低,但效率提高5倍,不少企業找上門來訂購。
“看準方向,不計得失,舍得投入,再難也不放棄。”周鵬這樣總結成長“秘訣”。
“我們堅信,做創新的‘加法’,才能做好企業發展的‘乘法’。”周鵬說,公司研發投入近年來年均增長超20%,近300名員工中,研發人員占比超50%。“高研發投入帶來高增長回報,預計今年銷售額同比增長約50%。”
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營企業要踐行新發展理念”“自覺走高質量發展路子”,提出“有能力、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創新無止境,高質量發展對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們不能把‘無人區’當成‘舒適區’,必須堅定不移走自主研發之路,在深耕主業的基礎上找到容量更大的新賽道。”周鵬說,隨著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快速崛起,檢測需求大幅增加,企業正抓住產業鏈國產替代的黃金時期打造新的業務增長點。
多地走訪調研,一路“新”風撲面。
記者發現,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從而掌握產業發展主導權,走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已成為當前眾多民營企業的高度共識。
長三角腹地、東太湖之濱,江蘇省最南端的蘇州市吳江區,一家企業年產的光纖預制棒達2500噸,全部拉成光纖絲可繞地球赤道2000圈。
工人在亨通集團綠色光纖預制棒智能制造生產車間忙碌(2022年10月攝)。新華社發(亨通集團供圖)
走進亨通集團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光纖預制棒智能制造基地,能看到長達6米、直徑200毫米的光纖預制棒。這根亨通集團自主研發的超大尺寸光纖預制棒可連續拉絲6天,拉出的“一根絲”總長度達1.5萬公里。
光纖預制棒,光通信產業的核心技術,一度被國外壟斷,自主研發是唯一出路。
沒有外援,沒有現成的研發路線和圖紙工藝,亨通研發團隊鏖戰1200多個日日夜夜,終于成功將光通信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
從白手起家創辦鄉鎮企業,到在光纖通信等領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從行業跟跑、并跑到世界領跑,亨通集團董事長崔根良坦言:“靠的就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永無止境的自主創新。”
篤定“污染環境的產品堅決不做”,企業持續向研發生產綠色光棒邁進,新一代綠色光纖材料實現顛覆性創新。如今,亨通光纖產品已覆蓋全球市場的15%、國內市場的四分之一。
創新引領,向“綠”而行。亨通集團的轉型升級之路是民營企業自覺走高質量發展路子的生動縮影。
談及未來,崔根良滿懷信心。“身處顛覆式創新時代,我們只有主動識變、積極應變、創新求變,方能百戰不殆。”他說,亨通將繼續深耕光纖通信、電力能源等主賽道,聚焦海洋能源、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新賽道,以引領行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持續書寫創新故事,民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將不斷匯聚。
位于山西清徐的美錦華盛化工園一角(2023年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勁玉 攝
從“厚積薄發”和“主動出擊”看轉型新機遇
民營企業始終活躍在市場最前線。緊跟時代發展腳步,在高質量發展大潮中,轉型升級成為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
走進位于山西清徐的美錦華盛化工園,幾乎看不到工人、聞不到異味,但能感受到園區中的忙碌氣息。
很難想象,這是傳統能源企業美錦能源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
這家從1981年以汽車運輸大隊創業起步的傳統煤化工企業,目前已是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商之一。但面對行業周期的反復沖擊、面對綠色發展的時代趨勢,美錦能源主動選擇轉型升級。
可傳統能源企業要如何才能完成華麗轉身?
早在10年前,美錦能源就開始嘗試跨界轉型,幾經嘗試之后,美錦能源董事長姚錦龍還是將目光投到了自己最熟悉的煤焦等傳統能源上。
“焦爐煤氣制氫是目前大規模、低成本獲得氫氣最可行的途徑之一,氫能重卡商業化大規模推廣最佳的應用場景還要回到傳統能源領域,形成產業閉環。”姚錦龍說,按美錦能源每年近千萬噸焦炭產能計算,可從焦爐煤氣中提取氫氣9.6萬噸,預計減碳109.5萬噸。
投資發展氫能及其下游產業,形成產業閉環創新生態鏈——姚錦龍邊思考邊摸索一條能源轉型新路子。
2016年,企業選擇將氫能作為轉型突破口。“我們要把先天優勢做成持續優勢。”姚錦龍說,做好節能減排的“減法”,并依托主業優勢做開辟清潔能源的“加法”,完成綠色發展轉型。
如今,美錦能源定下新目標:希望協同產業鏈企業共同發展,向發展更多綠色氫能挺進。
工人在傳化集團杭州傳化日用品有限公司的除菌液生產線上作業(2020年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轉型升級既有多年積累的厚積薄發,也有把握大勢的主動出擊。
走進傳化集團展廳入口,可以看到企業發展起源的標志——一口大缸和一輛自行車。靠著這兩樣東西,20世紀80年代末,傳化從一個做液體肥皂的簡陋家庭小作坊起步。
再往里走,能看到用于光伏新能源領域的產品、線下線上結合的貨運網模型、致力于鄉村振興的農業生物科技新成果、聚焦生命科技企業的傳化科技城沙盤……37年來,從家庭小作坊,到橫跨物流、化工、農業等多個板塊的現代化企業集團,多元化的產業版圖清晰記錄著傳化集團今非昔比的變化。
看似是毫不相關的跨界發展,實則是立足于優勢主業的開枝散葉。
“行業的痛點就是我們的創新原點。”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與記者分享企業每一次轉型升級的經歷。
在發展制造業過程中,徐冠巨發現了物流痛點。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統一標準?怎樣讓物流不僅服務自己,也為更多制造業企業服務?傳化公路港模式應運而生,企業也由此“闖”入物流領域。
如今,把握推進共同富裕大勢,傳化在杭州浦陽加快建設“傳化和美鄉村”示范點,實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探索以企業驅動鄉村振興創新模式。
在錢塘江南岸,正在加快建設的傳化科技城里,已有100余家生命科學類企業落地生根,瞄準新產業,傳化的實業版圖不斷做大。
“創新的事情需要提前十年想,提前五年做。”徐冠巨說,傳化布局了賴以生存的“吃飯業務”,開拓了發展業務,也播種了未來業務。
盡管今年以來傳化集團面臨不小的市場壓力,但得益于科技創新支撐,紡織化學品、稀土順丁橡膠等業務的營收實現穩步增長。
“路被堵了并不可怕,應對變局當中機會也會有很多。我們要穩住今天,找準問題,謀劃未來。”徐冠巨說。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在轉型升級中踏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寧波臻至機械模具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加工模具(資料照片,2021年3月攝)。新華社發 (王鵬 攝)
從“轉身國內市場”和“開拓海外市場”看雙循環新天地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能進能出,可內可外,立足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握大勢、順勢而為,企業就能找到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
模具,被稱為“工業之母”,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到飛機、汽車,小到手機、手表的生產都離不開它。
位于浙江寧波北侖的中小微企業寧波臻至機械模具有限公司,正是一家生產汽車壓鑄模具的“小巨人”企業。
走進臻至模具新的生產車間,忙碌勁兒撲面而來。機器轟鳴,近3米高的大型聯動設備有序運作,一套150噸的超大型新能源汽車車身結構件模具正在加緊組裝。
“這是目前國內新能源車企訂購的最大一體化壓鑄模具,5月下旬要交付,我們在加班加點趕工。”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金榮告訴記者,一季度,大量車企、主機廠、大型壓鑄廠紛紛前來調研并下單。
忙碌的背后并非沒有隱憂。“去年我們坐在廠里等訂單上門就行了,今年我們要努力尋找新訂單。”周金榮坦言,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二季度海外訂單下滑明顯,讓企業壓力不小。
把握市場脈搏,及時調整經營方向,是民營企業應對挑戰、敢闖敢拼的必備能力。
轉變思維、調整策略、加快布局……在開拓國內市場中,臻至抓住了新機遇:今年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加快車身輕量化改造進程,車身一體化壓鑄模具成為趨勢。
到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一季度產銷量更是保持了快速增長。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行業前景,讓更多臻至模具這樣的原先以外貿為主的企業大膽嘗試、主動擁抱國內市場。
“二季度,國內訂單占比首次超過海外訂單,市場增長強勁,我們對實現今年4億元的訂單目標信心倍增。”周金榮說。
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一些外向型企業不斷加快深耕國內市場,一些企業也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加大開拓海外市場的力度。
“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90.38億元,同比增長82.91%;實現歸母凈利潤98.22億元,同比增長557.97%。”
在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大樓前拍攝的光儲充檢智能充電站(2022年6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寧德時代的首季成績單十分亮眼。營收和利潤大漲的背后,有企業在新能源領域厚植多年的優勢,也有“走出去”的戰略開拓。
今年年初,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宣布將在密歇根州馬歇爾市投資35億美元建一座電池工廠,寧德時代則提供電池專利技術許可、籌建及運營服務。
“這種方式開創了寧德時代海外戰略的全新路徑,也展現了中國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自信與實力。”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說。
今年前兩個月的數據顯示,寧德時代在歐洲市場的份額達31%,在美國市場的份額達16%,在海外的市場份額還在持續提升。
這個2011年成立時注冊資金只有100萬元的企業,不到12年時間就成長為動力電池標桿,連續6年動力電池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
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大勢,寧德時代2015年開始進入發展快車道。要與國際一流新能源企業同臺較量,就必須越跑越快。德國、匈牙利、印尼、美國……寧德時代開始頻頻走出國門,在海外設立工廠或對客戶提供技術許可。
如今,寧德時代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天地,宣布將在2025年實現核心運營碳中和,2035年實現價值鏈碳中和。
“‘綠色紅利’將再塑我國經濟的基礎性優勢,讓‘中國制造’再次站到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上。”曾毓群興奮地說。
和臻至模具、寧德時代一樣,大量民營企業正在積極行動,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掌握發展主動權,努力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拓展新空間、展現新作為。
向新而行,“新”潮澎湃。更多民營企業健康、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故事正在上演,給人信心,也給人啟示,為經濟持續回暖向好注入強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