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春來早,人勤地生寶。“世界工廠”的機器再次轟然鳴響,南粵大地又一次開啟新的征程。
2月5日,廣東舉行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這已是連續三年,廣東以“新春第一會”聚焦高質量發展。
從當年“三來一補”起步,到引領全球的智造基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廣東一直在闖關奪隘、屢創奇跡。當下,外有驚濤駭浪,內遇發展難題,廣東要延續這一奇跡殊為不易。
然而,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點和全國經濟“領頭羊”,面對歷史必然,廣東更深知歷史使命。嶺南兒女志在挺起現代化的“產業脊梁”,托起一個經濟社會繁榮、活力動力充沛的新廣東,一個勇立時代潮頭、不斷向新向上的新廣東。
鍛造鋼筋鐵骨
身高1.38米、體重約40公斤、移動速度2m/s、身著警服、肩負警燈……今年春節,深圳街頭幾道巡邏的特別身影,顯示出一個人機共生的智能世界正在走來,一場產業盛宴正破土而出。
多年來一直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富市、工業強市的深圳,正迎來豐厚回報。深圳市有關負責人說,2024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超5.4萬億元,外貿進出口4.5萬億元,均居全國城市首位。
這也是廣東以實體經濟為本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擁有制造業所有大的門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體發展,成長出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新經濟增加值占1/4強,高技術制造業占比近1/3。
廣東省工信廳廳長涂高坤說,廣東正構建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產業有新有舊、有大有小、有主有輔,都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一手抓傳統產業、優勢產業的鞏固和優化,把產業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實。佛山市委書記唐屹峰說,改革開放40多年來,佛山始終心無旁騖發展制造業,在一輪又一輪技術改造中迭代升級,實現了由制造業起家到制造業當家的跨越,奠定了佛山“規上工業三萬億、全國工業第四城”的底蘊底氣。
截至2024年底,佛山已實施數字化轉型的規上企業超7000家、占比超70%,轉型后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16%、成本降低17%、產品不良率降低8%。
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培育和壯大,努力成為新規則的重要創設者、新賽道的重要主導者。東莞市委書記韋皓說,曾是“三來一補”集中地的東莞著力開辟新賽道,加快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力帶動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2萬億元新臺階。去年1-10月,東莞智能移動終端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主導產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完成規上總產值8830.9億元。華為、vivo、OPPO“三部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接近20%。
先進制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筋骨,筋骨強健方能行穩致遠。
點燃澎湃引擎
產業變革由技術革命催生而成,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性變量。
廣東正處于爬坡過坎、動能轉換的過渡期,結構性、周期性因素疊加碰頭,面臨困難較多,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仍未根本解決,產業鏈還存在大而不強、寬而不深等問題。
關鍵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惟有創新創造、自立自強、向上突圍。
——向“高”攀登,建好用好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讓“超級平臺”產出“超級成果”,在戰略必爭領域并跑領跑。
近年來,廣東著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戰略布局了一批集成電路重大項目,有力帶動產業整體躍升和全鏈條突圍。廣東微容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余力說,近年來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卡脖子產品,2020年以來投入研發費用3億多元,2022年公司“超微型MLCC”成為廣東第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目前已成為業內主力供應商,全球市場占有率位居前三。
——向“實”聚焦,從產業需求凝練科學問題,研發更多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在廣州,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產業產值超3600多億元,為汽車、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支撐。廣晟集團董事長呂永鐘說,公司將著力推進產業本質躍升,加快實施電子信息領航、先進材料競先、智能制造升級等工程,加快布局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向“轉”發力,助力跨越科技成果到產業化的“未知前夜”。在經濟研究中,“達爾文死海”被用來形容從理論研究走向產品市場中間的空白地帶。而中試被認為是跨越這一“死海”的重要工具。廣東省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布局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廣州市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州正聚集一批在創新鏈上各有側重的戰略科技力量匯聚國家戰略性重大創新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源頭供給與中試服務。
——向“外”拓展,在競爭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2024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9萬億元,占全國外貿兩成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外貿第一省。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鵬說,去年小鵬汽車與大眾汽車的合作實現了中國車企對國外的反向技術輸出,今年小鵬汽車產品將進入全球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開放包容的政策,讓‘走出去’成為刻在廣東企業骨子里的基因。”
育成強壯主體
在佛山順德的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廣東首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全自動化生產線引人注目。整條生產線均由美的機器人組成,可全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平均30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機器人。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說,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板塊業務營收已突破300億元,擁有庫卡、瑞仕格等品牌,成為全球前四的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
領軍企業頂天立地,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扛旗者”。2024年10月,華為正式發布“純血鴻蒙”HarmonyOS NEXT,標志著我國首個國產移動操作系統正式推出,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
中小企業鋪天蓋地,還有大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拔節生長,構成經濟發展的厚實“基座”。在印尼雅加達理工學院寬敞的教室里,來自中國的交互智能會議平板讓數千名學生體驗到教育數字化帶來的便利。視源股份董事長王洋說,公司2005年在廣州起家,如今已從一家小企業成長為全球液晶顯示主控板卡、交互智能平板的細分產業龍頭。
來自工信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561家、累計2089家,均居全國第二。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2.7萬家,占全國近1/5。
國企、民企、外企百花爭艷,共同形成廣東產業體系,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集體經濟、合作經濟等各展所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珠海市委書記陳勇說,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推動重要應用場景、重大項目建設、公共資源開發等向民營企業“應放盡放”。
目前,廣東正在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十百千萬”計劃,努力造就50家科技領軍企業和100家鏈主企業、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000家專精特新企業。
數據顯示,到2024年底,廣東有1900多萬戶經營主體、830多萬家企業。領軍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讓各具神態的“企業之樹”匯聚成生機盎然的“產業之林”,這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底氣所在、根基所在。
培厚肥沃土壤
唯有沃土,方結碩果,廣東正全方位厚培產業發展的肥沃土壤。
數字政府讓企業辦事更簡單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黃華東說,為實現“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廣東加快數字政府和誠信體系建設,企業在“信用廣東”網自主打印信用報告(無違法違規證明版),代替赴相關部門辦理無違法違規證明。這讓企業打印報告至少節省2周時間、節約人力成本約1萬元。
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為企業發展增添“血液”。隨著我國及廣東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廣東現代服務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2024年全年增加值突破5萬億元,占GDP比重近40%。
廣州工控集團董事長景廣軍說,公司發揮500億元規模的投資基金群優勢,加速孵化布局具身智能及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持續走深走實的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更優良的營商環境。目前,廣東正聚焦科技創新、要素市場化、投融資、營商環境建設等重點領域推出標志性改革舉措。廣州市2024年以來聚焦支持產業發展、流程優化再造等領域,推出舉措30余項,實現服務質效再提升。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劉煒說,南沙航運和數據等交易所已落戶,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已啟動運營,南沙正全力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優良的營商環境。
優良的營商環境讓每位創業者、企業家不斷獲得最佳體驗和最好服務。廣東已連續4年被評為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第1名。去年底舉行的2024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代表齊聚廣州,達成簽約項目1933個,資金總額2.26萬億元。這就是全球工商界對廣東投下的信心票。
這幾年,廣東的現代化建設殊為不易。但廣東的建設者們知道,因其不易,更需勇毅。他們說,風險挑戰是最好的磨刀石,卓越企業在經歷生死考驗后涅槃重生,大國崛起在化危為機中加速實現。
因其不易,更顯擔當。廣東經歷風雨跨上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的臺階,一路走來,愈發從容,愈發堅毅。他們相信,廣東一定能率先克服成長中的煩惱,推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門,開啟新的成長周期。
赤子追夢,追則必達;耕者下力,即是福田。廣東必將駛出經濟轉型的歷史三峽,迎接潮平兩岸闊的無限勝景。(記者陳凱星 吳濤 胡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