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團《過年》劇照。 |
創意海報《美美與共》,人民日報客戶端出品,鐘金葉繪制。 |
2025年初,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觀眾在“東方世界:中國花燈展”欣賞中國龍造型燈飾。 |
身著昆曲戲服的菲比·海恩斯。 |
和合之美 全球綻放
谷 泉
喜慶祥和的春節,反映著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崇尚和平、和睦、和諧的價值追求。2024年底,“春節”申遺成功,2025年迎來首個“非遺版”春節。目前,春節(農歷新年)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伴隨著豐富多彩的節慶文藝活動,和合之美在全球同慶“中國年”中耀眼綻放。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是春節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從美國紐約到日本東京,從西班牙馬德里到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歡樂春節”“親情中華·四海同春”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地風土人情相融合,使不同文明在和諧共處中交流互鑒。當下,面對充滿挑戰的全球局勢,春節蘊含的團圓、和諧等理念,以及尊重多樣、開放包容等價值觀,體現在文藝創作和文化交流中,為促進各國相知相親提供新思考,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注入正能量。
“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春節文化凝聚情感認同的關鍵。當加拿大青年音樂家以西洋管弦樂器奏響經典的《瑤族舞曲》,當中國歌唱家在比利時唱響《我的太陽》等熟悉的旋律,中外文化交流的樂章借著春節翻開嶄新一頁,人類對美好的共同追求化為永恒的旋律。春節,這個充滿幸福與希望的節日,其文化內涵與價值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民眾的認可,人們在熱鬧紅火的氛圍中,走進中國的多彩文化,走進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春節文化走向世界的堅實支撐。春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越來越多不同膚色、語言,不同成長背景與文化傳統的男女老少,通過參與春節文化活動,收獲有關文化多樣性和“天下一家”的深刻體驗。人人都是春節活動的參與者、體驗者、傳承者、創造者。全球喜愛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的人們,致力于創造屬于自己的春節時刻,四海同春,匯聚一堂。而參與、體驗、傳承、創造,程度不同,領會各異,再與自然和歷史疊加,便成就了每個人獨有的春節文化體驗。
追本溯源,將心心相印連成整體的,還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合之美,只是應了時代之變,將原本的中國故事譜寫成全球篇章。節日,是中華文化強大向心力最充分的反映之一。不是嗎?在這個生動的“劇場”里,代代積累的生存智慧,多元并存的個體經驗,交織融合,與日俱新。你、我、他,跨越高山、平原、沙漠、海洋,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再次確認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聯系。由文化對話產生的共鳴,最終匯聚為和合之美新的內涵。
新年服引領新風尚
卞向陽
這個春節,以新中式為特征的新年服依然是流行密碼。線上,“新中式成新春戰袍頂流”“新中式的風吹到了韓國”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線下,各大品牌均推出具有中國元素和自身特點的新中式服裝,大眾紛紛關注、踴躍下單。在“新中式”風中,人們感受著春節之美。
穿新衣是過年的傳統習俗。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著新中式“新春戰袍”拜年、游玩、打卡,成為春節期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與龍年聚焦馬面裙單品不同,今年的新中式新年服最大的亮點是有了多樣化設計創新。
形式上,經典新中式要素與冬季面料的融合設計,讓服裝既保暖又彰顯中式美學。傳統的H形外觀以及立領、斜襟等元素,結合羽絨、毛皮以及宋錦、蜀錦等材料,配上花式盤扣以及應用傳統圖案的領袖裝飾,做成外套、背心,滿足了人們在冬季對新中式服裝的多樣化需求。
美學上,高飽和度色彩與極繁風格裝飾,與國際上的“中國風”同步。許多服裝通過更繁復的中式紋樣與更吸睛的亮色或撞色來塑造中國意象。紋樣多取自傳統園林、壁畫、花卉等,通過刺繡、釘繡和印花等工藝,突出體現中式風格。還有不少新年服主打素雅干凈的禪宗美學,使用白色、橡皮粉、淺藍等低飽和度色彩,配合低調的本色暗花或宋代花鳥畫樣式的典雅圖案,追求一種清新雅致的審美品位。
如今,將富有中式意蘊的配飾和背心,與衣柜中已有服裝相互組合,成為獲得一套新中式新年服的便捷方法。“新中式”之美被越來越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看見,離不開其對傳統服飾美學與現代時尚的創新結合。新中式新年服的關鍵在于設計,結合不同社會群體的時尚需求和審美偏好進行創新設計,才能消除一些人認為中式服裝可能顯得“土氣”“老氣”的顧慮。
新中式新年服的設計基礎,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天人合一、象法天地,古人的造物智慧暗含著中華文化精神,為新中式設計提供了無窮想象、海量素材和美學支撐。新中式新年服成為流行密碼的根本,在于傳統文化呼喚現代表達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堅持守正創新,新中裝將會從一時風尚轉為長久習俗,從而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春節慶禮儀服飾體系。
舞動新春
馮 英
乙巳新春,優雅的芭蕾舞與喜慶的中國元素碰撞融合,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上演。
在每年辭舊迎新之際表演賀歲芭蕾舞劇《過年》,已成為中央芭蕾舞團的傳統。今年,又有3位演員完成了在該劇中的角色首秀。一部《過年》,見證著中國芭蕾舞推陳出新的努力、舞者薪火相傳的足跡,也傳遞著中國文化的魅力、吉祥美好的祝福。
舞臺上,紅彤彤的燈籠、喜慶的春聯、熱鬧的廟會奏響農歷新年的樂章;“團團”和“圓圓”家的年夜飯彰顯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待客之道;“胡桃夾子”大戰“年”獸,則充滿童趣地演繹了關于“年”的傳說;當寓意吉祥的仙鶴迎著朝陽翩翩起舞,西方芭蕾藝術在中國文化意象中煥發美妙的東方神韻。扇子舞、絲綢舞、糖葫蘆舞等,帶領海外觀眾在瑰麗多姿的中國傳統文化長廊中暢游,在喜慶溫馨的氛圍中同慶“中國年”。
自2010年首演以來,《過年》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多場巡演,受到海外觀眾廣泛歡迎和高度評價。2018年,《過年》在法國巴黎塞納河音樂廳創下連演11場的紀錄。這部改編自《胡桃夾子》的中國芭蕾舞劇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是因為農歷新年的喜慶氣氛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搭配讓人感覺既熟悉又新鮮,更因其在運用世界通用的芭蕾語匯基礎上增添了舞蹈的東方韻味,表達了中國人的文化情感。
在一次次海外藝術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我們的表演與觀眾心心相通,因為芭蕾是國際化語言,不需要更多的解釋,一跳,國外民眾就看懂了。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我們還邀請當地學芭蕾的孩子加入演出。當演員們互相作揖拜年時,當青花瓷“起舞”時,中國文化的種子也在孩子們的心間萌芽。所以,講好中國故事,重在用國際語匯潤物細無聲地表達中國人的人文思考與精神情感,由此引發共情共鳴。
探索中國芭蕾的獨特韻味并不容易,但持之以恒的傳承和創新,可以讓中國芭蕾在世界舞臺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舞者的藝術表現更細膩、更富韻律、更有內涵;中國芭蕾更追求戲劇表現力,呈現出獨有的藝術面貌……這些都是助推我們守正出新的動力。
新的一年,期待中國芭蕾舞出新氣韻。
云拜年傳遞新年味
谷疏博
“叮!”提示音響起,我收到來自海外表姐的微信。點開消息,一個身著唐裝、手捧元寶的人工智能財神表情包“跳”進了聊天框。在這個承載著中國人精神追求與生活情感的重要時刻,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刷新“云拜年”方式,成就數字時代獨有的新年味。
數字表情包率先為新春的問候披上絢麗彩衣。人民網推出的“蛇年大吉萬事如意”系列表情包,巧妙融合傳統生肖文化與現代潮流設計,憨態可掬的小蛇形象配上吉祥的話語,讓祝福一鍵即達。人工智能生成的賀卡、海報等,則將云拜年“雕琢”得新穎雅致。家庭合影、溫馨寄語等,經由人工智能加工,讓春節祝福有個性、不單調。人工智能的應用不止于此。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策劃的《AI定制你的專屬“非遺”吉祥物》,運用人工智能和H5技術,結合剪紙、彩燈、糖畫、青花瓷等元素生成用戶生肖形象,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見證新技術與新年俗的完美融合。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個性化定制的短視頻,也成為新年俗。身著新中式服裝的女孩子在虛擬的故宮雪景中翩然起舞;海外留學生在人工智能生成的炫酷變裝視頻里“花式拜年”;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朋友為短視頻配上新春動畫特效,傳遞美好祝福……世界對“中國年”的熱情,從指尖迸發。春節文化隨著云拜年的新招式躍出屏幕,撥動每個人的心弦,更喚起那些深植于民族血脈的傳統和信仰。
云拜年形式的演變,不僅是技術的進階,更是藝術審美、人文情懷與時俱進的見證。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齊魯頻道以人工智能生成油畫風短視頻,展現山東富民產業圖譜、同賀新春佳節。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融媒體中心以人工智能生成剪紙風短視頻,“剪”出柘榮年味地標,使非遺與時代美景相映生輝。云拜年作品的多元藝術風格,為傳統年俗注入新活力,開辟中華美學新空間,更讓世界看到春節文化的多元包容。
蘊藏著當代中國人的情感密碼,傳遞著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致敬,藝術與科技相融的云拜年成為聯結四海的新紐帶。AI(人工智能)成為愛的忠誠使者,使云拜年涵容多模態話語,表達專屬祝福。新年味在云端氤氳,團圓情在指尖流淌,這也是屬于我們的最美年景。
花燈“出海”的文化密碼
林繼富 王楊曦
頭頂團花,尾似靈芝,身飾植物纏枝紋,俏皮可愛、寓意美好的“吉祥蛇”燈組,今年春節期間在多個國家展出,不僅成為當地節慶的亮點,更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親和力。
賞燈,是中國人歡慶佳節的重要習俗。傳統花燈歷史悠久,種類多樣,呈現出不同地方特色,是精湛的手工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相結合的藝術。自古以來,春節花燈以流光溢彩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團圓祈愿與文化想象力。這些燈火不僅點亮了春節,也映照出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燈的創新從未止步。從材質上看,現代花燈不僅沿用了傳統竹木、絹布等材料,還廣泛采用玻璃纖維、環保塑料等輕便耐用的新型材料,既保留了傳統質感,又滿足了大型燈組制作和全球運輸的需求。從內容上看,花燈主題愈加多元,除了傳統的生肖故事、民俗傳說等題材,還引入了動漫形象、現代景觀等元素,以貼合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審美。此外,花燈制作還運用LED光源、動態機械裝置等新技術手段,讓燈組更具視覺震撼力,展現出動靜結合的立體美感。
近年來,春節花燈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既得益于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更源于其承載的豐厚文化內涵。以“吉祥蛇”燈組為例,其創意源自中華傳統文化中常見的“蛇銜靈芝”形態,取其吉祥如意、福壽安泰之意。蛇身紋樣參考了敦煌唐代藻井紋樣,使整體形象具有濃郁的中華文化色彩。制作時,依托3D建模軟件進行精準放樣,并采用絲架造型、燈光內透和分色裱糊等傳統制燈技藝,既兼顧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價值,也具有現代設計美感。
在春節文化日益火熱的時代背景下,花燈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融合”與“延展”。融合,即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如何將深邃的中華文化精神與現代手段相融,實現國際化表達,滿足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審美需求,是花燈設計者、制作者需要持續回應的課題。延展,即花燈的應用不應局限于節慶場景,而應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大放異彩,如融入國際文化節、商業展覽、藝術裝置等,通過多元傳播路徑,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盞盞花燈,映照的是中國人的情感與精神世界;一個個燈組,搭建的是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橋梁。當不同國家的觀眾沉浸在花燈絢爛的光影中時,他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中國文化之美,更是一份來自遙遠東方的善意與祝福。未來,相信在技術創新和文化自信的驅動下,花燈將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以其特有的浪漫與儀式感,點亮春節文化“出海”之路,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文化的美與智慧。
春節 春聯 春卷
方皓儒
“無聯不成春,有聯春更濃。”每逢春節,一副副喜慶的春聯裝點千家萬戶,漢隸舒展、楷書端莊、行書靈動、草書狂放……
我和媽媽都是書法“發燒友”,以前一到過年,鄰居們定會找我們寫春聯。每每給鄰居送去親手寫的春聯時,我們都會覺得這樣的春節才是完整的。
前些年,由于爸爸工作調動,我們一家來到荷蘭,我開始在荷蘭代爾夫特中文學校念書。2024年12月4日,就在所有荷蘭同學都在準備慶祝他們的傳統節日時,我也因為一條新聞而開心得手舞足蹈!“春節”申遺成功了!
這個特殊的蛇年新春怎么過?媽媽告訴我周末小鎮有集市,人來人往特別熱鬧。于是,我有了一個計劃!
周六一早,我身著唐裝迫不及待趕到集市,把文房四寶整齊擺放在桌子上,用紅火的春聯、“福”字和中國結裝飾攤位。爸爸媽媽則化身大廚,現場炸春卷。還沒等我開始揮毫潑墨,隨風飄散的香味已吸引許多人駐足。于是我趁熱打鐵吆喝起來:“想知道您的中文名字嗎?想擁有一副春聯嗎?新鮮出爐!”
人們圍成一圈,嘰嘰喳喳看我寫字。我邊寫邊介紹春節,介紹貼春聯、吃春卷等春節傳統習俗。有一個小男孩也試著用毛筆寫起來。一開始,他的字像歪歪扭扭的蚯蚓,我便對其略作修改,告訴他這就是“水”字,是中國的象形字。他開心地咧嘴直笑。
擺了一整天攤,我說得口干舌燥,忙得滿頭大汗。但因為有了春聯和春卷,因為有了許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朋友,我的這個春節別樣的有趣。
我與“中國年”的文化情緣
(英國)菲比·海恩斯
今年春節,我有幸受邀參加寧波電視臺的春節晚會,表演京劇《梨花頌》選段。通過作為非遺的京劇,與中國觀眾一同歡度“非遺版”春節,我感到無比激動。
第一次與“中國年”結緣是在2016年。當時,一位中國老師熱情邀請我參加他們在英國布萊頓舉辦的春節活動,并演唱歌曲《我愛你中國》。那時,我既沒學過中文,也從未踏足中國。為能參與這一盛會,我秉持自己作為歌劇演員的專業精神,請了一位漢語老師,逐字逐句地學習歌詞發音及其含義。因為這次演出,我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并被大家的友好和包容所感動。僅僅6個月后,我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應邀參加在江蘇蘇州舉辦的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也是在那次活動中,我近距離接觸并愛上了昆曲。此后,得益于藝術節搭起的橋梁,我多次來到中國,并開始學習中文,直至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2016年后的每一個春節,對我來說都有了新的意義——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演繹以唐詩名篇為基礎創作的音樂作品,在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中心大廳主持全英中國留學生春節晚會,在盧森堡“大美不言”歡樂春節樂舞晚會擔任主持并演出……雖然當時我還不在中國,但能在春節與更多人分享中國文化,我感到十分滿足。
去年,我在中國度過了第一個春節。我的朋友邀請我和她的家人一起包餃子、看春晚,那種輕松的氛圍令我難忘。今年,結束演出任務后,我趕赴遼寧大連,與男友共度新春。在一個又一個“中國年”中,我漸漸發現,春節的魅力不完全在于美食、煙花或春晚。若要用一兩個詞概括春節的本質,我會說是“溫暖”和“包容”,正是這些特質讓春節成為一個如此特別的節日,我非常榮幸能夠成為參與其中的一分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4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