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因時因勢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特別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運行明顯回升,社會信心有效提振,對全年發展預期目標順利實現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經濟沿著高質量發展軌道乘風破浪、穩健前行,“穩”的態勢鞏固延續,“進”的步伐堅實有力,“新”的動能逐步壯大。
一、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回望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有效需求不足,新舊動能轉換陣痛持續釋放,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難度加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領航掌舵,積極有效應對風險挑戰,一系列宏觀政策“組合拳”及時出臺、發力顯效,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著眼大勢,我國經濟運行保持穩定。從經濟增長看,初步核算,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5.0%,經濟總量達134.9萬億元,首次突破13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步提升,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臺階,也意味著我國發展基礎更牢、結構更優、可持續性更好、抗風險能力更強。從就業看,盡管就業結構性壓力猶存,但經濟體量不斷擴大、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增強、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創造新就業形態,為就業擴大創造有利條件,加之就業優先政策不斷強化,促進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2024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1%,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連續4年超過1200萬人。從物價看,202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0.2%,保持溫和上漲;更能反映供需關系的核心CPI上漲0.5%,四季度以來漲幅逐月回升,反映了市場供求關系有所改善。從國際收支看,2024年貨物貿易總額達43.8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服務貿易保持活躍,年末外匯儲備余額穩定在3.2萬億美元以上。
2024年,中國經濟沿著高質量發展軌道乘風破浪、穩健前行,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新華社發 孟麗靜 方東旭/編制
放眼全球,我國經濟表現依然亮眼。我國5%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不僅明顯高于全球3%左右的預計增長水平,也高于美國(2.8%)、歐元區(0.7%)、日本(-0.2%)的預計增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望保持在30%左右,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在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暗流涌動的背景下,我國堅定推行全球化和多邊主義,依托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和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繼續保持全球制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以及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地位,為世界經濟注入穩定向上的正能量。
二、存量和增量政策精準發力,四季度經濟明顯回升
2024年,面對二、三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不利局面,黨中央聚焦突出問題精準施策,加力實施存量政策,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需求回升、生產加快、市場預期明顯改善,全年經濟運行呈現“前高、中低、后揚”的走勢,再次印證了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經濟堅定前行的根本保證和最大底氣。2024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5.4%,比三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為順利實現全年目標任務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內需潛力有效激發。“兩重”建設、“兩新”工作是2024年宏觀政策發力的重要著力點,對提振居民消費、擴大有效投資、加快綠色轉型的綜合效應持續顯現。2024年四季度,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顯效,居民換購熱情得到激發,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家具類、汽車類、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商品零售額,合計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約1.0個百分點,比三季度明顯提升。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支持下,2024年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比上年增長15.7%,增速比上年加快9.1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67.6%。
經濟循環逐步改善。政策效果逐步從需求端向生產端傳導。2024年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7%、5.8%,比三季度加快0.7、1.0個百分點。“兩新”政策推動設備制造和消費品制造行業生產快速增長,汽車產量累計增速自10月份起連續3個月回升,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比上年增長38.7%,空調、冰箱等家電產品產量較快增長;包裝專用設備、挖掘鏟土運輸機械等生產設備產量分別增長24.5%、17.3%。在生產加快、需求回暖帶動下,企業產能利用和產銷銜接狀況改善。2024年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2%,比三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升至98.7%的高位水平。
市場信心明顯提振。經濟運行好轉帶動企業、居民、政府收入逐步改善,增強了市場活力和信心。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5.1%,比前三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10、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降幅分別比上月收窄17.1、2.7個百分點;9月份財政收入當月增速由負轉正,10、11月份逐月好轉。隨著政策組合效應不斷釋放,房地產市場呈現止跌回穩勢頭,股票交易活躍度提升。2024年四季度,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由降轉增,同比分別增長0.5%、1.0%,房價回穩的積極變化增多;滬深兩市股票成交量、成交金額分別比三季度增長1.1倍、1.6倍。四季度以來,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均持續位于50%以上的景氣區間。
三、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塑造
2024年,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升級、新興產業積厚成勢,持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科技創新實力穩步提升。2024年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3.6萬億元,投入強度達2.6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進一步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實現新突破,嫦娥六號首次月背采樣,“夢想”號探秘大洋,不斷刷新中國科技新高度。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擁有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最多的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專利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2024年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截至年底國內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97.8萬件。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我國加快推進工業領域技術改造、設備更新,不斷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機。2024年制造業技改投資比上年增長8.0%,快于全部投資增速4.8個百分點。作為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重點領域,原材料工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升,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加快。2024年化工、建材、鋼鐵、有色等規模以上工業主要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均比上年下降;年末原材料工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超75%,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2025年1月20日,我國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在安徽合肥創造新世界紀錄,首次完成1億攝氏度1066秒“高質量燃燒”,標志我國聚變能源研究實現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的重大跨越,對人類加快實現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圖為1月19日,EAST物理實驗總負責人龔先祖在控制大廳監測實驗數據。 新華社記者 杜宇/攝
新興產業厚植優勢步伐加快。以航空航天、電子通信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2024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較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數字技術、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持續發展,數字經濟賦能千行百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引擎。2024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9%,更多無人飛行器點亮夜空,服務機器人、智能家電正在走進千家萬戶。
綠色生產力蓬勃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不斷構建,綠色先進技術加快推廣應用,經濟發展的“含綠量”持續提升。新能源產業生機勃勃,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317萬輛,成為世界上首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千萬的國家,帶動產業鏈條上的充電樁、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等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清潔能源投資持續加大,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2024年風電、光伏總裝機規模超13億千瓦,提前6年兌現我國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的承諾。
四、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發展動力潛力不斷激活
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部署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針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靶向施治,增強了全社會的發展信心,持續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創新活力。
消費日益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2025年1月22日,為期一周的2025深圳迎春花市正式開市,各區花市及購花點檔位總計約4000個,濃厚的節日氛圍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圖為1月22日,俯瞰深圳羅湖區愛國路花市圖景。 新華社記者 梁旭/攝
全面深化改革縱深推進。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的各領域改革全面展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加力,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基礎制度不斷完善,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穩固。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分別達48.8萬億元、51.4萬億元,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9.7%,繼續發揮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兩個毫不動搖”要求進一步落實落細,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國企、財稅、金融、科技等重點領域改革破立并舉,不斷開拓更多發展新空間。
高水平對外開放步伐穩健。我國積極融入國際循環,拓展貿易新增長點,支持海外倉建設和跨境電商出口,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穩中有升。市場布局多元并進,對外貿易圈、朋友圈不斷擴大,已成為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3個自貿協定,自貿伙伴遍及五大洲,持續向世界釋放“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滿滿誠意。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扎實推進,2024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貨物進出口額比上年增長6.4%,占進出口總額比重首次超過50%;中歐班列年度開行量增長10%,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不斷擴大服務業開放,引資質量持續提升,2024年高技術制造業引資占比達到11.7%。過境免簽政策擴圍優化,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得到更廣泛認可。2024年免簽入境外國人超20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倍。
五、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
2024年,我國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持續提升,重點領域風險有序化解,為穩定經濟運行、應對風險挑戰贏得更多主動權。
糧食能源安全根基穩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實施,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健全,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2024年糧食總產量達14130億斤,在連續9年產量超1.3萬億斤的基礎上,首次突破1.4萬億斤,中國碗裝滿了更多中國糧。能源資源安全根基進一步扎牢,主要能源供應穩定增加,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創歷史新高,原油連續3年穩產2億噸以上,天然氣連續8年增產超100億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增長4.6%,有力保障了生產生活用能。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增強。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布局,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持續加力,2024年制造業投資、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9.2%、8.0%。制造業優勢不斷鞏固,2024年制造業增加值近3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0%;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7%,對產業鏈上下游帶動作用明顯;微型計算機設備、手機、汽車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完備產業體系優勢突出。芯片、航天、醫療等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實現新突破,高端裝備國產化率繼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不斷增強。
經濟金融領域風險有效緩解。各地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準施策,持續優化房地產政策,繼續打好保交房攻堅戰,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房地產市場出現積極變化。積極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推動一攬子、綜合性、靶向準的化債組合拳,一次性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其中2024年2萬億元的化債額度已全部分配完畢,釋放出了更多財政空間,有效增強了地方經濟發展動力活力。健全金融穩定制度,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穩步推進,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六、促增收補短板重托底,民生保障扎實有力
2024年,各方面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大力度穩就業促增收,強化社會政策托底,提升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經濟運行平穩、就業形勢穩定帶動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實際增速與經濟增長同步,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分別名義增長5.8%、5.6%,是居民增收的主要支撐。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繼續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縮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3年的2.39下降至2024年的2.34。
民生兜底保障力度加大。更加關注困難群眾、重點群體生活改善,向部分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織密兜牢社會保障網,確保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5.3%,其中人均社會救濟和補助收入、養老金或離退休金收入分別增長9.8%、7.2%;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連續4年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民生補短板投入持續加大,2024年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水利管理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29.7%、41.7%。社會保障覆蓋面鞏固擴大,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人數繼續增加。
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力滿足多層次多樣性公共服務需求。高等教育資源供給進一步加大,2024年新增普通高中學位60萬個,新增高校學生宿舍床位40萬張。養老服務功能更加健全,截至2024年10月底,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2.2%,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全民健身設施短板不斷補齊,截至2024年6月底,“十四五”期間已累計建設體育公園1102個,提前完成規劃目標。
回首過去一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我國克服了內外部復雜環境帶來的多重困難挑戰,順利實現了主要預期目標任務,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底氣更足。展望2025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可能加深,國內轉型升級的陣痛還會顯現,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發展的“時”與“勢”依然占優,推動經濟穩定發展的有利因素仍然不少。外部環境危中有機、危中育機將為應變局開新局拓展空間,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不斷激發和增強經濟活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培育更多新增長點,暢通國內大循環將增強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將進一步強化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通過改革發力、政策給力,我們完全能夠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狠抓政策落實落細,更好穩定預期、激發活力,不斷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質效向好,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