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8日電 題:新華社經濟隨筆:7年進博,讓世界讀懂中國經濟之美
新華社記者韓潔、周蕊
相約上海,博覽世界。自2018年以來,每年如期而至的進博會,成為中國與世界不變的約定。
行走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偌大的展館中,密集亮相的“全球好物”引領消費新時尚,首發首展的各類新品映射綠色化、智能化新趨勢,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彰顯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多彩……
邁入第七屆、越辦越好的進博會,宛如一扇窗口,向世界傳遞中國堅持高水平開放決心的同時,也讓世界近距離感受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濟之美。
這份美,體現在中國百姓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從“共用一張桌子”到“擁有60平方米展位”,多年進博之旅助力磷蝦油產品熱銷,讓來自挪威的阿克海洋生物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使用高科技材料、更舒適安全的防護服,來自馬來西亞的貓山王鮮果榴蓮,能應對重度裝修污染的空氣凈化器,全新氫燃料動力汽車,分類更精細化的高檔化妝品,更智能的數碼設備、健身器械、家居用品……
本屆進博會上,瞄準中國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消費新需求,各國參展商們使出渾身解數展示最具特色和競爭力的高品質產品,表達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的強烈愿望。
今天的中國,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一個鮮明變化是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人們愈發青睞科技和文化含量更高、品質更好、使用更便利的產品,更注重運動健康和精神生活。
超14億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超1.2萬美元人均GDP、超47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如此規模的中國大市場,誰都不想錯過。透過進博會窗口,世界看到了中國百姓的生活之美,從中捕捉未來商機。
這份美,體現在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
衡量經濟發展有兩把標尺,一把是總量,一把是結構。前者代表的是速度和規模,后者反映的是質量和效率。
今年進博會上,各種“高精尖”技術和產品吸引參觀者駐足:
西門子能源帶來以新型樹脂作為材料的可回收風機葉片;力拓展示使用生物質和微波能代替焦煤的創新煉鐵工藝;歐姆龍攜乒乓球教練機器人上演精彩的人機對戰……
更高端、更智能、更綠色,進口展品之變映射中國產業結構之變。
面對增長疲弱的世界經濟,中國經濟在應對挑戰中前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扎實有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共識,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有序布局,生物制造、商業航天、新材料、低空經濟等正在成為新增長引擎。
這些新變化,是中國經濟向“質”而行的生動寫照。中國高質量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開啟了一扇希望之門,也必將帶來廣闊新機遇。
這份美,體現在中國攜手世界合作共贏的開放之姿——
本屆進博會開幕前夕,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正式生效。頂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逆風逆流,中國通過進博會持續發出高水平開放的堅定聲音,也為世界搭建了合作共贏的舞臺。
第七屆進博會吸引約3500家企業參展,其中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數量達到297家,創歷屆新高。
今年,美國參展企業數量繼續名列前茅。繼去年美國政府首次設立官方展館之后,美國食品與農業館今年再次亮相,開館首日簽約額就超過去年總和。
從第一屆開始,進博會一直積極為最不發達國家參展提供便利,今年邀請了37個最不發達國家參展并提供120余個免費展位。孟加拉國的黃麻手工藝品、贊比亞的蜂蜜、坦桑尼亞的腰果等特色產品得以漂洋過海,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時代潮流。零和博弈、贏者通吃思維只會阻礙前進的腳步,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才能不斷開辟發展新空間。
在進博會這個舞臺上,我們看到一個個展臺、一次次研討、一場場簽約,匯聚成跨越國界的經濟合作大潮。它背靠中國經濟大海,滌蕩保護主義濁流,秉持互利共贏理念,為促進世界繁榮發展注入正能量。
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有一個主題備受關注,那就是“投資中國”。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扎根中國市場、深耕中國市場,不僅把中國作為出口目的地,也作為重要的投資地、創業地。
7年來,進博會的溢出效應日漸顯現,“投資中國、惠及全球”的雙向循環、良性互動逐步形成,中國市場成為聯結外資企業、國際市場的重要紐帶。外資企業投資中國、加碼中國、深耕中國的步伐從未停歇。
看好中國前景
走進今年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這樣一個指示標——“貿易投資對接會→”。自11月5日起,“投資中國”自貿試驗區專場推介活動、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貿易投資對接會、臨沂市投資貿易專場推介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投資環境推介會等一系列活動相繼舉辦,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參與。
一場場投資洽談的背后,傳遞出外資企業看好中國市場前景的信號。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為各國企業帶來貿易拓展、投資興業、創新應用的發展新空間。
以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為例。目前該片區已形成制度創新案例190多項,并于2021年獲得科技部批復,建設全國生物醫藥領域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中國自貿試驗區優化了營商環境,鼓勵創新并促進工業增長,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有力工具,其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代表塞西莉亞·烏加茲·埃斯特拉達表示。
“中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德莎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厚植土壤。”德莎大中華區域總裁何斯夫說,作為膠粘解決方案制造商,德莎深耕中國25年,始終將中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不斷擴大在華業務布局。2005年德莎在蘇州建立了亞太地區首家工廠,并于2022年擴建客戶解決方案中心。
因營商環境優化而長期看好中國市場的還有樂高集團。目前該集團的浙江嘉興工廠產能擴建項目即將完成,體現了其持續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心。
擴大在華投資
統計顯示,前六屆進博會已有1000多家外資企業赴中國各地開展精準對接,越來越多的參展商在中國開出新門店、新工廠、新研發中心。多家外資企業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擴大在華投資。
一方面,約定好的投資承諾穩步落地。“第六屆進博會期間,卡爾史托斯宣布將在上海松江建設亞太地區首個本土化制造基地。今年上海松江制造基地落成,本屆進博會期間也首次展出了本土生產的首批樣機。”卡爾史托斯中國區總經理阮瓊說,目前該批樣機已遞交產品注冊申請。
同樣持續推進“中國中心”戰略,不斷加大在華投資的還有施耐德電氣。施耐德電氣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夏學英介紹,2023年11月底,施耐德電氣無錫綠色智慧產業園破土動工;今年4月份,公司旗下全球最大中壓生產基地落地廈門;9月份,中國電力實驗樓二期項目在上海金山區落地。
另一方面,新簽約的投資計劃穩步推進。在太古集團的展臺可以看到,太古地產“港幣一千億元投資計劃”中的中國內地項目、港機集團單筆最大投資——廈門太古翔安國際機場維修基地的時間表已明確。
進博會“七年全勤生”德國卡赫集團2024年再度加碼在華投資。自2018年參加首屆進博會以來,德國卡赫已累計在中國投資超20億元。其中,該集團2019年投資3.8億元,在江蘇常熟成立卡赫中國總部,逐步完善品牌在中國的發展運營;2023年投資1億元,在蘇州工業園區打造全球研發中心。
形成雙向循環
隨著進博會的溢出效應不斷顯現,除了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投資中國、惠及全球”的雙向循環、良性互動也逐步形成。
瓦里安醫療的投資、出口之路頗具代表性。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之一,40多年來,瓦里安醫療立足中國發展、持續擴大投資。目前,北京基地已成為瓦里安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和研發基地之一,82%的產品均銷往海外市場,覆蓋全球9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金光集團APP旗下的寧波亞漿于2020年開始‘零塑紙’研發進程。2023年12月份,寧波亞漿實現了首批產品的量產交付,目前‘零塑紙’已被銷往歐美多個國家。”金光集團APP(中國)副總裁翟京麗說。
與傳統的投資建廠模式不同,近年來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外資企業逐步將中國作為重要的研發基地。親自感受到進博會溢出效應后,醫科達愈發堅定了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心。其于2018年在上海設立區域總部,成立醫科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隨后又投資成立醫科達(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有140余名研發人員參與醫療軟件的研發與維護,產品輻射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始終堅信,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歐萊雅集團董事長安鞏表示,歐萊雅集團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這份信心源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前景,來自中國消費者,來自在中長期擁有無限潛力的中國市場。(記者 郭子源 孫昌岳)